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地方性法规
海东地区高原特色
现代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    时间:2012年06月25日    

为加快推进海东地区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实现 三大历史任务 和 八个走在全省前列 的要求,依据《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青海省 十二五 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区农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 十一五 发展基础

十一五 期间,全区农牧业工作按照 抓特、促优、提质、增效、生态、安全 的原则,顺天应市,趋利避害,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规模经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以特色种植业、农区畜牧业、劳务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形成。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52.4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4%;建设万头猪场8家、千头猪场28家、千头肉牛肉羊养殖场20家,千头奶牛场1家,牛、羊、猪、禽、兔饲养量/出栏分别达到32.06万头/15.81万头、280.28万只/125.21万只、196.88万头/89.93万头、381.75万只/259.38万只、58.31万只/43.07万只,分别占全省的5.37%、4.47%、9.71%、7.08%、58.4%,主导产业趋于明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646家,认定地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4%;已认定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5个,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89个,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近百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累计建设设施蔬菜温室8.31万栋3.85万亩,保温畜棚49.17万间516.96万㎡,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建设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9处,乡镇集贸市场80处,市场流通网络初步形成。累计流转土地39.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38%;6个示范园区核心区规划总面积4.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基地100万亩,示范园区功能开始发挥,在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全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5.83亿元,占全省的26.56%,较 十五 末增长134%,年均增长18.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4.02元,较 十五 末增长127%,年递增17.86%,高出全省平均数711元。实现粮、油、菜、肉、蛋、奶产量54.13万吨、13.9万吨、62.94万吨、10.19万吨、1.12万吨和5.01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2.91%、37.66%、46.82%、32.37%、60.7%和16.63%

二、 十二五 时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数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兰西经济区建设,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东中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省委、省政府确立 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战略,实施东部城市群、海东工业园区、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政策、资金、发展布局、人才等多方面将加大对海东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区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有利于我区特色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升级,破解资金、技术、管理等制约因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我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区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大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市场体制和开放型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不断创新融资担保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各类融资平台建设,企业、民间资本对农牧业的投资热情不断提高,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信心更加坚定。同时,海东地区具有光照强、温差大,土质好、污染轻;品种资源独特,特色产品品质优良;水面广水质好,高原生态淡水养殖前景广阔的资源优势和科技服务机构健全,科技人员较齐,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足,劳动力素质相对全省其它地区较高,接受科技知识能力较强的人力科技优势,必将有力推动海东特色现代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海东地区位于西宁和兰州两个省会城市之间,西距西宁市35公里,东距兰州市200公里,处于甘肃、西藏、新疆大三角区的地理经济中心。水、电、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农畜产品物流便捷、贸易方便,农畜产品加工原料和市场销售区位和空间优势明显。

(二)制约因素

十一五 以来,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成功之路,但在全省、全国的大格局来看,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从效益、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农牧业资源少禀赋差,70%耕地属山旱地,完全靠天吃饭;农区畜牧业承载空间小,刚性约束大。二是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薄弱,装备水平滞后, 十年九旱 、 卡脖子旱灾 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三是农畜产品虽然有特色,但总量小,布局分散,高效优势不明显。四是产业化水平低,加工转化率不足25%,关联度不高,附加值低,增效缓慢。五是农民传统思想观念较浓,能动性不强,缺乏“主体意识”。六是农业投入乏力,渠道不畅,持续推动不力。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还不够健全,品牌建设滞后等。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 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富硒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 为发展方向,按照特色、引领、高端的发展定位和特色鲜明、经营集约、发展持续的总体要求,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公司化、市场化经营体制上取得新进展,追求 两大目标 ,打造 五个中心 依托国家建设兰西经济区和省委 四区两带一线 总体部署,着力构建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农村和谐进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模发展,提质增量,特色高端的原则。以规模发展为基础,特色产品为纽带,立足全省主要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高原特色,在提高总量中提升质量,全力打造高原、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富硒品牌,开拓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区域集中的原则。结合区域类型,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分工合理、各具特色、良性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和谐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推动,高效发展的原则。加强农科教和产学研结合,着力推进技术及产品原创,突出科技推广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坚持生产、流通和加工融合发展,按照点线结合、成片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鼓励生产要素向高效生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大幅度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创新机制,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打破旧传统,在建立现代农牧业经营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打破小格局,在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上实现新突破。打破小作坊,在提升特色产业加工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打破小规模,在推进设施化规模化上实现新突破。更新旧理念,在完善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着力构建设施配套、良种支撑、标准化生产、流通加工顺畅、效益突出的现代农牧业农业生产规模化、运行组织化、经营产业化、作业机械化、质量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力争将海东地区建设成全省最大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全省最大的仔猪繁育和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西北重要的专用型马铃薯繁种基地,全国区域性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原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独具特色的高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成为引领全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全国主要绿色农产品供给走廊。

到2015年,实现农牧业增加值62亿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年均增长15%。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到90%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粮、油、果、菜、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72.4万吨、15万吨、17.44万吨、132万吨、16.54万吨、8万吨和2.93万吨,年递增率分别达到6%、1.53%、51.3%、10.17%、9.81%和1%。牛、羊、猪、禽、兔饲养量/出栏数分别达到51.45万头/20万头、630万只/300万只、230万头/120万头、1000万只/800万只和280万只/150万只,年递增率分别达到4.8%、19.1%、5.9%、25.3%和3.7%。

四、发展重点及布局

(一)发展重点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的定位和《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 期间,全力推动以马铃薯、油菜、玉米、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生猪、肉羊、肉(奶)牛、冷水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优质农业、创意农业和富硒农业发展,使海东农牧业真正成为引领全省乃至青藏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实现 一年上台阶,三年提水平,五年大跨越 。

1、种植业。以挖掘内涵潜力为主,不断扩展外延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设施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继续做强马铃薯和油菜两大优势产业,做大紫皮大蒜、循化线椒、乐都长椒、薄皮核桃、大樱桃、优质蚕豆、高原制种等七个特色产业,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

重点推进三个百万亩工程建设,使种植和品种结构全面调优,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一是川水百万亩土地按亩均产值超万元调结构。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 既抓川,又进沟 ,年新建设施温棚2万栋,改造旧棚5000栋,使全区日光节能温室累计达到20万栋15万亩;以乐都为中心,辐射民和、互助、平安种植富硒大蒜20万亩;在循化、化隆、民和等沿黄流域种植薄皮核桃30万亩;在乐都、民和、平安、互助等沿湟流域种植大樱桃10万亩;在循化、民和、乐都、互助等河湟流域种植循化线辣椒、双膜露地蔬菜及其它特色作物20万亩。二是浅山百万亩土地按亩均产值超2000元调结构。全力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面积达到100万亩(马铃薯70万亩,玉米30万亩),使浅山地区的农民收入有较大的提升。三是脑山百万亩土地按亩均产值超千元调结构。发展油菜制种5万亩,马铃薯制种30万亩;大力种植油菜、蚕豆、青稞、饲草等高寒作物。

专栏一 优势特色种植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表

序号

重点产业

规模(万亩)

单产(公斤)

总产(万吨)

备注

2010年

2015年

2010年

2015年

2010年

2015年

1

马铃薯

84.39

100

1466

1715

123.7

171.5

2

油菜

96.32

100

144

150

13.9

15

3

蔬菜

31.11

60

2023

2200

62.94

132

3.1

紫皮大蒜

7.02

20

1500

2000

10.53

40

3.2

循化线椒

2.81

10

1250

1250

3.51

12.5

3.3

乐都长椒

1.77

5

2500

3000

4.43

15

4

薄皮核桃

9.6

30

300

300

2.88

9

5

大樱桃

1.18

10

560

840

0.66

8.4

6

优质蚕豆

9.03

10

229

240

1.9

2.4

7

高原制种

41.61

45

2、养殖业。农畜联动,草畜结合,着力推进饲草种植及加工,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承载全省畜牧业发展结构大格局调整。紧抓全省草原实施禁牧、草畜平衡减畜政策的机遇,建立肉牛、肉羊良种繁育基地,扩大自繁自育,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村)200个,草食畜饲养量翻一番;加大八眉猪保护、利用力度,发展高端特色产品,在互助、乐都、民和、平安等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村)100个,猪肉产量达到7.44万吨;大力推进土鸡产业,加大海东鸡保护、利用力度,发展山地放养,在化隆、循化、互助、民和、平安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村)50个;重点提高奶牛良种化程度,建设基础好、规模大、技术良的养殖小区(场)25个,奶牛繁育基地村50个;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化隆、循化、民和发展水库网箱养殖1000亩,放养2500万尾,年产3万吨;充分利用高原寒凉气候条件,互助、民和、平安发展280万只獭兔。

专栏二 优势特色畜牧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表

序号

重点产业

单位

十一五规模

十二五计划

备注

2010年

年递增%

占全省%

2015年

年递增%

占全省%

存栏

1

肉牛

万头

32.06

0.44

5.37

51.45

9.4

7.6

2

奶牛

12.8

11.94

42.51

20.00

9.3

51.2

3

肉羊

万只

280.28

4.47

12.32

630.00

17.6

16.1

4

生猪

万头

196.88

9.71

62.79

230.00

3.1

63

5

万只

381.75

7.08

76.47

1000

21.2

86

6

58.31

33

58.36

280.00

36.9

二、

出栏出栏

1

肉牛

万头

15.81

7.15

12.35

20

4.8

14

4

肉羊

万只

125.21

4.88

19.97

300

19.1

51.7

3

生猪

万头

89.93

6.63

57.61

120

5.9

60

5

万只

259.39

8.68

59.55

800

25.3

80

6

43.07

25.18

150

28.3

禽蛋产量

万吨

1.12

3.56

60.7

1.68

8.4

91

奶产量

5.01

2.99

16.63

8

9.8

25

冷水养殖

0.03

18.52

3

251.2

89

3、农畜产品加工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行业协会、农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重点推进马铃薯、油菜、紫皮大蒜、辣椒、特色果品、生猪、清真牛羊肉、獭兔、饲料加工和蔬菜保鲜,逐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和订单农牧业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引进并举,大力培育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和示范专合组织,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强化资源招商、项目招商、政策招商、服务招商,大力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弥补空挡。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园区、建基地,采取订单、合作、自建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核心基地。对现有规模小,但潜力大、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加大专合组织的引导,推进优化重组,规范运行机制,促进作用发挥,实现专合组织全覆盖。

到2015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参与农牧业产业经营的农户达到50%以上,每个产业都有2~3个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有2个以上示范专合组织连接。马铃薯和油菜加工转化率均达到70%,分别较2010年增长46个和12个百分点,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20万吨和14万吨;富硒大蒜加工转化率达到50%,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生猪、牛羊肉加工转化率均达到50%以上,分别较2011年增长38.7和28.5个百分点,加工能力达到分别达到9万吨、9.4万吨;粗饲料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吨,精饲料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蔬菜保鲜能力达到100万吨。

二是大力发展品牌农牧业,积极开拓高端消费市场紧紧围绕高原、富硒、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品牌农牧业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序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实现优质优价和农牧业资源收益最大化,在做强做大乐都大樱桃、乐都牌长辣椒、青乐牌紫皮大蒜、循化红线辣椒、循化薄皮核桃、互助八眉猪、民和湟乳奶粉等已有品牌的基础上,申报认定清真牛羊肉、原种土鸡、仔猪、黄河高原冷水鱼、乐都双膜马铃薯、平安富硒马铃薯等无公害农畜产品26个,循化积石、李家峡、公伯峡、互助松多、平安三合、乐都雨润等无公害产地18个,循化清真牛羊肉、化隆高原黄河冷水鱼、乐都福乐(丰源)仔猪、平安富硒马铃薯、富硒紫皮大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马铃薯、大蒜、蚕豆、萝卜、鸡蛋等富硒农畜产品10个,菜籽油、马铃薯、循化线辣椒、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等绿色食品10个,清真牛羊肉、高原生态鸡、猪肉等有机食品3个。到2015年,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一个以上的国家或省级名优品牌、一定规模的绿色或有机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纳入 河湟旅游强区 建设,大力发展餐饮、采摘、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农事体验基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双赢,使农业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型向循环生态环保和休闲观光农业转变。

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农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便捷。构建产地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消费终端市场三者相互衔接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和完善全区6个县级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和94个乡镇中心集市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梳通渠道,搞活物流,使农产品流通业由小型分散向集收购、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重点抓好互助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乐都果蔬产地批发市场等市场建设,配套建设保鲜、储藏、加工、销售电子结算、销售网络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大宗农副产品的吞吐交易中心。打造窗口,发展消费终端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天津等城市建立特色高端产品专营店、专营柜台、代理商,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提高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知名度。

(二)区域布局

以发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为目标,根据资源分布,定位区域功能,统一规划,项目引导,示范带动,把规模种养模式与一村一品模式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发展规模场区,连片发展规模种养户,以户带村,以点连线,以线联片,逐步建成特色农牧业产业带。

种植业着力构建4个特色产业带、6个高产创建示范区和14个特色种植基地。特色产业带:湟水谷地设施果蔬和杂交油菜制种产业带,黄河谷地特色果品产业带,低位浅山地区百万亩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旱作产业带,高位浅山及脑山地区优质油菜和脱毒马铃薯产业带。高产创建示范区:河湟谷地1万栋设施农业高产创建示范区、1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湟水流域15万亩杂交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2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10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和10万亩优质蚕豆高产创建示范区。种植基地:全区100万亩马铃薯基地和10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以互助、乐都、民和、平安为主的45万亩高原制种基地,以乐都、民和、循化、化隆为主的30万亩薄皮核桃和10万亩大樱桃基地,以乐都、平安为主的20万亩紫皮大蒜基地,以平安、乐都、互助为主的12万亩富硒农产品基地,以循化、化隆、民和为主的10万亩线辣椒基地,以互助为主的10万亩优质蚕豆基地,以乐都为主的5万亩温棚长辣椒基地。

畜牧业着力抓好六个产业带:以六县城镇郊区为主的奶业产业带,以浅脑山地区为主的良种肉牛、肉羊繁育产业带,以循化、化隆、平安、民和为主的牛羊贩运育肥产业带,以互助、乐都、平安为主的高原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互助、循化、化隆为主的农家放养土鸡和禽蛋产业带,以化隆、循化为主的高原冷水鱼产业带。

五、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 时期,海东地区重点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现代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草原建设与农业资源保护工程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等七大工程129个项目,全面支撑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规划总投资估算达到288.81亿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243.87亿元,自筹33.66亿元,贷款11.28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 十二五 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列入 双把手 工程,切实加强领导,着力抓好规划编制、政策扶持、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引导和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把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真正体现在精力集中、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依此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为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 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互助、乐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平安富硒农业示范园区及民和、化隆、循化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5万亩,示范区面积8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基地250万亩。依托国家发展兰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省委、省政府 四区两带一线 的发展布局,按照 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培育主体、提质增效 的原则和 高原特色、生态有机、优质高效 发展要求,以公司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为主要实现手段,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研发和转化工作,不断提升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其聚集和辐射功能,构建以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把多元投入机制创新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性放大效应,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建立健全支农融资信贷担保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支农融资担保资本金达到2亿元,融资规模达到10亿元。建立信用乡镇25个,信用村580个,受益农户达到11万户,地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将项目建设作为增加投入的关键,多渠道争取申报项目,全方位超前储备项目,举全力实施好在建项目。大胆探索和深化农村产权改革,鼓励开展农村住房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草场权的抵押,使资产变资源,资源变资本,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入格局。同时,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强化资源招商、项目招商、政策招商、服务招商,大力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弥补部分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部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的空挡,形成布局合理、良性发展、助农增收的发展格局

(四)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加快骨干工程立项实施,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120万亩,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实施的机遇,围绕主导产业的开发,配套研制和推广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五)把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完善政策和引才、选才、薪酬机制,优化环境,搭建平台,加大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开发现代农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科学合理地使用好现有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培养一批推进海东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围绕区域资源、产业、人才优势、发展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开创性、探索性地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构建马铃薯、油菜籽、蔬菜、特色果品繁育中心等一批重点科技研发平台,健全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健全农技推广、畜疫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农技人员责任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真正建立起服务延伸到村、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到 十二五 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

注:①三大历史任务: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海东工业园区、东部城市群建设

八个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现代农牧业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在平安海东、和谐海东、文明海东、信用海东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在统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走在全省前

③两大目标:即海东农业发展方向代表全省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经营模式代表全省农业经营模式。

④五个中心:即全国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科研推广中心、全国高原农牧产业人才培养和储备中心、全国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销售中心、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品牌集聚和创造中心。

(东署办〔2011〕164号文批准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