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兰西城市群建设
海东地区以撤地设市为契机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
来源:    时间:2013年06月17日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4月10日,省委、省政府在海东召开撤地设市干部大会,会议明确了海东市未来发展定位: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根据这个定位,海东将以撤地设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协调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建设有序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打造特色鲜明、各具魅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态势,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青海东部中心城市。

一、继续强化规划设计工作。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积极推进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按照“一市两区四县”的战略发展格局,在已完成东部城市群各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5月份编制完成海东市核心区(乐都、平安)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同步完成乐都朝阳山、职教城、“三河六岸”、平安高铁新城、平安新城中心区等11个重点片区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完成基础设施年度投资80亿元项目的设计工作,实施乐都、平安同城规划、同步建设、组团发展,为5月份全面开工奠定坚实的基础。近期完成海东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评审工作;加快互助、民和、循化、化隆四县县城重点片区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进度,协调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二、全力破解融资难题。充分利用好省上专项支持海东建市的资金,发挥好资金的基础功能和撬动作用,滚动放大资金规模。一是加强与各银行的衔接合作,为海东市核心区和各县县城、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储备项目争取信贷支持,年内实现银行新增融资50亿元以上。二是继续扩大BT等现代建设模式应用领域,采取代建、项目质押等建设方式,吸纳利用社会资本,力争达到100亿元以上。三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厅局争取项目资金。四是加大土地利用和储备力度,有序有效出让土地,确保国有土地资产增值收益,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土地和资金保障。

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力争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计划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10项,总投资规模93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87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海东中心城区、职教城、“三河六岸”文化体育中心、综合医疗城、健康城、河湾商务中心、农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平安新城中心、高铁新城、国际物流城以及民和史纳片区、互助东新区、化隆群科新区、循化十里沿黄商贸旅游区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乐都城市水源项目、杨家水库、引胜河地下水源扩建、清水入城、小流域治理和湟水河整治项目,继续抓好已开工建设的平安文祖口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海东中心城区的海东大道、南凉路等8条主要城市路网工程、湟水河大桥等4座跨河桥梁工程;继续实施109国道改造、引胜沟公路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工建设平安-民和城市一级道路、鲁大复线改造工程;争取早日实施已列入六盘山扶贫规划的天祝-乐都-化隆南北通道等道路工程。重点实施新城区新变电站建设及电网改造、电力线路建设工程。

四、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今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5.5亿元)。着力打造1个千亿元产值产业基地、3个五百亿元产值产业基地、2个百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力争引进到位区外资金100亿元以上。依托中关村青海基地及海东科技园,争取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技术服务平台落户海东,确保实现“三年具备雏形”的目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坚持以发展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农业,按照撤地设市的要求,将目前形成的农业园区整合为“一心一核多园”格局,着力打造富硒产业园;二是坚持以调整种养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种植业重点推进三个百万亩工程建设,养殖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使农牧业结构全面调优;三是坚持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发展农业,进一步做大马铃薯种薯、油菜籽籽种繁育规模,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富硒农产品等特色知名品牌。年内完成园区建设投资21亿元以上。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并重,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涉及规划、市政、公交、燃气、电力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运行规则,合理选择管理模式和经营主体。结合重点乡镇规划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有效安置城市近郊和拆迁搬迁农民,加大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引导农民向市民和产业工人转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与城镇化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促进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