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兰西城市群建设
一座新城的三年“蜕变”
来源:    时间:2016年11月07日    

□时报记者 周海新

走进今日的海东,不论是机器轰鸣、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还是山清水秀、游人如织的湿地公园,人们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海东的日新月异。

2013年7月,海东撤地设市。三年来,海东在城镇化建设中抓住东部城市群建设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让这个青海东部的农业地区逐步变身为规划设计科学、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人居条件明显改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原现代新型城市。

高起点规划 绘就未来宏伟蓝图

撤地设市以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海东“五句话”发展定位和乐都、平安“同城规划、组团发展、同步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要求,海东市、县(区)成立了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城乡规划委员会,进一步理顺了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同时,以“高起点规划”作为规划设计的总要求,相继进行了覆盖城乡,涉及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近、中、远期相结合的城乡规划体系编制。其中,《海东市核心区规划(2013-2030年)》,按照“一市二区四县”的行政区划和空间布局,在原乐都和平安两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功能进行了优化。该《规划》作为海东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区规划,成为海东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目前,《海东市核心区规划(2013-2030)》获得省政府批准,《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完成规划编制,《海东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按计划编制,城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5%。19个建制镇和11个乡级规划编制完成。村镇体系规划和全市1023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64%。

高标准建设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随着撤地设市的完成,大批资金和项目流入海东,为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东以地级市的姿态,高标准迈出城市建设步伐,实施了地下综合管廊、海东市三甲综合医院、兰青铁路乐都至杏园段局部线路改建工程、蚂蚁山生态公园等工程项目,掀起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三年来,海东市共实施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35项,完成投资360亿元。

2015年,海东抓住获批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核心区建设,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目前,朝阳山行政片区、职教城片区、平安新城核心区、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以海东市公共资源交易及政务中心、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以地下综合管廊、平安心湿地公园、蚂蚁山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以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海东市三甲医院等为代表的教育、卫生项目相继实施;以曹家堡保税物流等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已初具规模;以高铁新区、乐都碧水园安置区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居住区已基本成形,已有群众入住。

2014年6月,海东市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理念, 率先在全省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到2015年12月,已建成16.79公里,完成投资5.75亿元,为实施好试点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

“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可实现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海东市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4月21日,海东市成功跻身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行列。同年8月,海东市首个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在平安区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34.13亿元,建设长度为56.42公里。

高水平设计 谋求产城融合发展

走进海东工业园区,一条条水系景观和绿化带将林立的厂房和生活区,错落有致地区分开来,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实现。

产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和城市水乳交融相互融合才能共同发展。随着海东工业园区建设和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等要素的成熟,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进入,为海东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也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正在入住高铁新区的居民将是海东发展史上第一批农业转向工业化的先行者,也是产城融合的示范点。不久的将来,高铁新区第三产业将不断发展,与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不断融合互补,形成产业园企业吸附周边居民,为居民提供生活的物质保障,居民为产业园企业提供劳动保障,促进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融合的格局,海东的发展将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高层次谋划 打造高原宜居城市

站在机场向南远眺,湟水河南岸一栋栋错落有致的高楼格外显眼,俨然是一个现代化城市。这里就是高铁新区,也是海东城镇化建设和人居条件改善成果的集中展示。

高铁新区是西北最大的安置小区,占地3534亩,总投资达62.9亿元,安置了22个村的14000户3.5万名搬迁群众。几年来,安置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理念,在规划设计方面坚持“小街区、低密度、高绿化、全配套”的思路,利用新区路网将安置区划分成28个片区。目前,高铁新区安置区一、二期17个片区313栋楼10617套安置房全部建成,三期4个片区45栋3146套房屋正在建设;16条道路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步完成了照明、信号灯、标牌、绿化带等90%的工程;在市县(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齐心努力下,高铁新区已有7223户群众领取钥匙,入住5108户,2115户正在装修。“住进了新楼房,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石家营村民祁秀珍说。

此外,乐都区朝阳山片区碧水园62栋、3120套安置房基本建成,部分群众已回迁入住。“以前住在村庄里,巷道里比较难走,出行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周边路都很宽,小区里也有路灯,小区门口就有公交站点,居住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回迁群众张永德说。

整洁的院落、干净的道路、新装的节能路灯……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眼前处处旧貌换新颜。

三年来,海东市先后在397个村庄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7.4亿元,村容村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施了6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通过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和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等农村住房工程,解决了全市10.6万户群众的住房问题,全市农牧民住房改造覆盖率达69.8%。

同时,为缓解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海东借助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保障性住房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三年来,海东累计实施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62200套,基本建成68081套(户),实现入住60752套(户)。加大了以商品房为主的住宅建设力度,大力推行绿色安全、综合布局、合理配套的建设模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了35平方米,居住条件管得到进一步提高。正如北京了望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贵庆所说,海东作为中国少有的宜居城市,正在以新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工作生活。

天气渐冷,但是海东各族群众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东的热情却依旧没有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