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海东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    时间:2012年06月25日    

为加快 十二五 期间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步伐,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纲要》、《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 十一五 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回顾

(一)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 期间,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区、脱贫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按照《海东地区城乡建设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镇建设,不断改善县城基础条件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建制镇和乡集镇的全面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实现了 十一五 规划目标任务。2010年县城规划区面积15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8.14平方公里,较 十五 末(下同)增加2.5平方公里、增长7%;县城日供水能力达8.25万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3.43万立方米),增加0.45万立方米、增长6%;县城道路长度达198.8公里、增加41.52公里、增长26.4%;人均道路面积11.24平方米、增加2.44平方米、增长27.7%;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64%、增加9.7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9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5平方米、增加1.38平方米、增长36.6%; 十一五 期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4个;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增加3.7平方米、增长17.4%;到2010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为28%,增加4.37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87个百分点。建成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基本配套。 十一五 时期是我区成立以来城镇建设投资力度最大、城镇面貌变化最快、城镇管理效果最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乡规划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 期间,各县根据经济社会的快速的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城乡发展思路,开展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地区制定出台了《海东地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暂行)》,把城乡规划工作摆上城乡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县城和建制镇规划全面编制,完成1237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占总村数的78%,开展整治活动的村达675个,占总数的42.6%,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对全区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通过不断研究调整县城总体规划,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奠定规划基础。全区形成以6个县城为中心,29个一般建制镇为骨架,59个乡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全面加强、功能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 期间,全区完成县城市政公用事业设施投资14亿元,是 十五 的2倍。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带动下,通过实施以国债资金为主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我区县城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实施了一批道路、给排水、环卫、集中供热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市政公用事业设施项目,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新建各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民和县东垣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化隆县群科新区全面建设,为今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目前6个县城已全部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并投入运营,沿湟4县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一五 期间,全区确定产业带动型、生态旅游型等重点建制镇,全面实施道路与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制镇连接县城与乡村的枢纽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开展。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硬化、电网改造、人饮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工程,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村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住房建设,累计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20182户,惠及各类困难群众8万余人。2010年全区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任务17000户,完成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达9.1亿元。

——住宅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2006年以来全区住房建设面积达6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亿元。出台了《海东地区商品房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和《海东地区商品房销售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房地产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县城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21.6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县城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公共设施全面配套、物业管理逐步覆盖。目前在区内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42家、物业公司15家、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7家,为住宅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2008年以来开工建设城镇廉租住房7964套,完成投资3.2亿元,按规定累计为全区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68亿元,2010年底全区发放租赁补贴户数达到9102户,三类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县城管理水平日益提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和综合考评等措施,从治理 脏、乱、差 入手,不断加大县城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特别是全区县城规划管理推进会以后,各县陆续组建了城市(镇)管理局,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专业化,地区制定了《海东地区县城管理办法》、《县城市容环境管理考核办法》,并将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列入地区与各县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坚持检查考核评比管理机制,各县结合实际,成立城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指导规划管理、城镇建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办法和规定,加大管理力度,重点治理了影响县城的依门经营、马路市场和城市 牛皮癣 现象,县城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得到有效整治, 十一五 期间创建4个(循化、平安、互助、乐都)省级园林县城,县城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建筑业发展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建筑业通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经资质就位和优化组合后,现有施工企业75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吸纳农村劳动力占60%),其中总承包二级企业10家,三级企业39家,专业承包26家,涉及房建、公路、水电、预制构件、金属门窗加工等行业, 十一五 期间共获得省级优质建筑工程 江河源 杯项目6项。建筑节能、散装水泥推广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逐步开展,围绕建筑业的发展,有关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估、质量检测、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十一五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6亿元,建筑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地位、促进人口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等作用日益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 期间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为 十二五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经济总量小、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自有财力支持城镇发展能力不足,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化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10年比全国、全省水平分别低19.5和16个百分点),且质量不高,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的差距更大。二是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不配套,县城规模小,城镇功能不完善造成城镇产业发展不均衡,承载能力弱。目前除六个县城以外(人口在3-6万人之间),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的建制镇仍是空白,难以起到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三是城镇规划编制滞后且水平不高,规划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指导和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四是建设行业专业人才缺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尤其是农村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建筑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市政公用事业运行水平低,市场化建设县城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工作力度不够。

二、 十二五 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 十二五 期间,我区城乡建设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国内看:一是国家重视西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为我区城市发展提供新环境。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局,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等历史重任,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区和率先发展区,是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二是国家相关区域政策对推动我区城乡建设提供新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支持藏区发展战略和实施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将进一步加大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充分发挥我区的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在今年全国 两会 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兰州—西宁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纳入了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间隔,积极开展跨省经济联合,已经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是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海东发展的战略机遇。

从省内看:一是全省 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战略布局为海东谋划了新蓝图。我区六县均在重点发展布局之内。二是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布局拓展了海东城乡发展空间。 一核一带一圈 强化西宁 核心 和东部 副中心 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推进平安、乐都、民和、互助沿湟 带 城市化进程,带动化隆、循化发展,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建设最具特色魅力、适宜人居创业的和谐海东搭建了重要平台。必将推动形成城市群内部既错位发展又相互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以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和城市群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辐射力的增强,实现与全省其他地区产业发展的互补,实现与兰西经济带乃至中东部地区的产业对接,以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凸现区域竞争优势,是我区借势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从区内看: 十一五 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 十二五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按照《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战略要求,地委、行署对全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全区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工业发展以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发展以做大基地规模、做精产品加工、做响高原品牌、做长产业链条为重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镇建设要积极融入以西宁为中心东部城市群建设,积极融入兰西格、西兰银等区域经济带为突破口,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地委、行署立足壮大区域经济、提升生活文明程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做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把我区建设成为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先导区、农副产品供给区、生态保障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西兰银经济带和兰西格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必将为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城市化发展趋势。

——全国和我省城市化发展形势。就全国而言,通过十多年经济持续发展高速增长,在未来的5-10年中,我国的城市化将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城市化率将由45.65%达到60%左右。与全国的发展趋势一样,未来我省城市化进程也将全面推进,《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我省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率在 十二五 末达到52%, “十三五” 末达到58%;全省 十二五 末城市化率达到50.5%,城镇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财政性投资将向农村倾斜,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促进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下,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全区城市化发展形势。按照统计口径计算,2010年我区的城市化水平为28%,而实际情况是近些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全国各地常年从事劳务和创业的人口约有25.65万人(其中平安1.1万人,乐都3.65万人,互助3.7万人,民和6.2万人,化隆8.5万人,循化2.5万人),减去这部分在外常年打工居住的人口后再评价,我区实际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0.05%,按照世界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当城市化率达到30%时,即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总体来讲,我区也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这将有力的促进我区城镇建设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

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加快了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以六个县城为重点,城镇发展逐步梯度推进,较大地改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尤其是2005年全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推进会以来,我区六个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进一步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基本形成了城镇发展布局,县城已经具备了聚集人口、发展产业和逐步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条件;另外,我区六个县城在全省是气候、区位、交通、通讯、电力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住宅和房地产开发增量迅速,各县不断研究调整县城总体规划,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奠定规划基础。 十二五 期间各县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提高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引导人口集聚、生产要素集聚,为推进撤县建市创造条件。

—— 县改市 条件分析。近年来,国家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化进程,我区农村经济有了较好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对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能力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从而不断提升县城的综合承载功能,今后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将有利于发挥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载体功能,有利于增加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持带动作用。依据《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国发〔1993〕38号),从人口密度、从事非农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几个方面对比分析,经初步测算评估,未来十年在我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平安、民和、乐都、互助4县可以逐步建市,使平安县平安镇、民和县川口镇、乐都县碾伯镇、互助县威远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壮大化隆县城群科镇、循化县积石镇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使县城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加,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的市场、现代农业和创业意识进一步提高,加速推进全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建制镇建设步伐,地区确定的小峡等12个重点镇要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增加一般建制镇的数量,提升建制镇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水平,形成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成为联系县城和乡村的桥梁与纽带,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

三、 十二五 发展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远景展望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省 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和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机遇,按照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明晰功能,壮大产业,聚集人口;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绿色生态,凸显特色,留有空间 的总体要求,坚持 四个发展 ,创新思路,加大投入,着力打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强势推进村镇建设,建立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城乡功能、环境、形象和品位,促进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体现规划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聚集的产业支撑城乡建设,奠定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坚持以完善的设施推进城乡建设,展示生态宜居的新兴城市风貌;坚持以精细的管理促进城乡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的和谐城市带;坚持以鲜明的特色改善城乡建设,突出鲜亮的河湟文化形象;坚持以创新的思路监管城乡建设,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沿湟4县积极创造 县改市 条件,到2015年力争全面完成 县改市 工作目标,适时启动撤区建市工作;化隆、循化两县按照城市的定位和标准谋篇布局,加快县城建设,在聚集城市要素上做好文章。

——城乡统筹目标:

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县城和建制镇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力争达到100%,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统筹城乡基础设施,通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城市设施建设和农村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实行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对接;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县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目标:

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98%,人均道路面积达12.4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

——城乡居民住房目标:

立足住房市场需求,加快住房建设力度,继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改造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5.6万套,建设改造农村牧区住房16.8万户;实现城镇低保家庭廉租房户均一套,根本改善农村牧区居民住房条件;县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

——建筑业发展目标:

建筑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建筑工程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93%以上。

——建筑节能减排目标:

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70万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标准,县城建成区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70%以上,农村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30%,县城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40%以上。

——总体投资规模目标:

全区城镇建设投资622.11亿元以上,实施项目18类956项。其中县城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完成投资418.35亿元,完成道路、供排水管网改造、水源建设、燃气、环卫、园林绿化等建设项目,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要显著提高,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建设等投资60.4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特色明显、环境优美、功能较为齐全的新型城镇,与东部城市群互应,带动农村发展;农村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43.36亿元,根本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

(四)远景展望。通过 十二五 时期的快速发展, “十三五” 期间将是我区城市群建设的成长期。预计到2020年全区县城(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70%以上,区内形成以青海省副中心城市为中心、 两带 (湟水河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为支撑、四市两县为重要载体、60个建制镇为发展基础、乡村为腹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以西宁为中心城市群建设的主要区域,形成1个中心城市、3个小城市、2个县城 1+3+2 格局的西宁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循化、化隆两县启动建市工作。

到2030年,把副中心城市真正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青海东部现代化城市;把湟水河经济带打造成城市走廊、工业走廊、旅游走廊、生态走廊、交通走廊、农副产品走廊;把黄河经济带打造成水电走廊、旅游走廊、特色农副产品、水上观光走廊。

四、重点工作

(一)明确县城功能定位,促进东部城市群建设。

平安县是承接西宁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和青海省临空综合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电子元器件和金属精深加工、空港经济、现代物流、商务经济、富硒产业等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达65%左右,把平安建设成为具有高原古驿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园林空港城市,展现古驿平安、飞地经济、交通枢纽、高原硒都、河湟新城的新形象。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增加到4个(新增古城、沙沟2个镇)。

民和县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煤电及煤化工、新型建材料加工、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达36%以上,把民和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休闲娱乐、商贸物流发达的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增加到10个以上(新增马场垣、西沟、中川等镇)。

乐都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要以工业园为中心,发展铸锻造、模具、轴类精加工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建材工业、高原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以及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达50%左右,把乐都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宜居城市、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国青海特色农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和青海省现代化副中心城市,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增加到9个以上(新增马营、李家、蒲台等镇)。

互助县形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业、新型建材、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等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达40%左右,把互助建设成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现代城市形态、生态绿色特征的国家级高原休闲度假旅游名城。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增加到9个以上(新增林川、红崖子沟、台子等镇)。

化隆县巴燕镇按紧凑发展的要求,继续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有地方工业特色的高原城镇。化隆县群科新区每年建设投资保持在3亿元以上,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冷水养殖、水上休闲观光旅游和商贸流通等主导产业,建成区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集聚城镇人口3万人以上,城市化率达35%左右,把群科新区建设成为黄河上游高原旅游明珠城市。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增加到7个以上(新增雄先、金源、德恒隆等镇)。

循化县形成民俗旅游、民族用品、商贸流通、特色餐饮业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达50%左右,把循化建设成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的商贸旅游名城。县以下一般建制镇增加到5个以上(新增文都、查汗都斯、清水等镇)。

(二)提升规划工作水平,科学指导城乡建设事业。进一步提高对城乡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规划的统筹功能,通过科学的规划,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城乡建设真正建立在高水平的规划基础之上。城乡规划要科学制定,统筹兼顾,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注重公共设施基础建设,保障公众利益。县级财政要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十二五 期间是我区城市群建设的培育期,要按照《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和 一核一带一圈 的空间布局,深入研究城乡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状况及发展前景,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和调整工作。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按照城市理念修编完成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统筹编制各类园区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规划和乡村规划,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开展城市设计和重要节点景观研究。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实现全覆盖,城镇重点区域和节点必须编制建设性详细规划。各类规划必须按照各级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规委会职责规定进行审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质量,充分发挥规划在综合协调、控调资源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加快六县县城和化隆群科新县城建设,着重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综合承载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大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为全面建设东部城市群打好基础。

——以县城建设突出城市群发展载体。 十二五 期间集中力量重点建设5个县城和群科新区,使县城市政公用事业设施水平和人居条件有较大的提高,沿湟四县为 县改市 打好基础,预计 十二五 期末城市人口达到6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左右。全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供水、道路、排水与污水处理、防洪、园林绿化、集中供热、环卫设施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建设力度。充分调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积极因素,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构筑功能齐全、布局科学、规模合理、节能低碳、高效协调、管理规范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保障能力。

——以建制镇建设扩大城市化发展依托。推进小峡等14个重点镇的建设,着重提升建制镇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加快撤乡建镇、撤乡并镇的步伐,使建制镇数量占乡镇总数的50%以上,总数达到50个以上,镇区人口达到15万以上,镇区人口1万以上的镇达5个左右。培育建制镇产业,注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农民种在田,居在镇,努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商品集散、市场交易、旅游业等产业支撑。

推进市场带动型的街子、马营镇、官亭镇,旅游带动型的加定、瞿昙镇,枢纽带动型的扎巴、甘都镇、古鄯镇,产业带动型的高庙、南门峡镇,承接西宁产业物流转移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小峡、高寨镇及工业主导型的塘川、寿乐镇等重点镇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每年每镇投入县级财政500万元以上,再争取省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倾力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每个小城镇力争抓好 五个一 工程建设,即一条示范街、一个居住小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产业园区、一个休闲娱乐公共场所,达到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见成效 的目的,改善中心镇面貌,逐步拉动建制镇的产业聚集,构筑城镇发展的支撑,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建制镇对新农村的带动作用,到 十二五 期末,使之真正成为连接县城和乡村的桥梁,形成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

十二五 期间建制镇实施的供水、道路、桥梁、排水与污水处理、防洪、绿化、生活垃圾与环卫设施、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等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和住宅建设投资预计为38.41亿元以上,建成区面积扩大30%-50%,镇区基础设施水平条件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示范村建设体现新农村发展成效。以实施 千村建设、百村示范 工程为主线,协同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规划先行、点面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资金、典型示范,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组织方式,每年对一定数量的示范村通过财政奖补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百企联百村 工程和群众自筹资金等有效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引导农民住房由分散居住向中心村镇和交通沿线适度集中,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 期间预计完成城乡建设投资622.11亿元。其中道路与排水项目共139项67.09亿元;桥梁工程32项21.18亿元;供水工程17项10.2亿元;公园建设工程22项13.41亿元;垃圾处理工程39项6.96亿元;防洪及河道治理工程39项7.8亿元;污水处理厂工程19项14.12亿元;绿化工程24项9.8亿元;农危旧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16.81万套143.36亿元;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5.62万套44.97亿元;普通商品房建190项151.53亿元;集中供热工程17项7.51亿元;广场建设29项7.88亿元;燃气工程19项7.43亿元;市场建设22项9.42亿元;客运站工程58项5.97亿元;乡镇建设项目217项60.4亿元;其他工程73项33.09亿元。

(四)加大住房工程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城镇保障性住房。积极推进城镇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和四类棚户区改造建设工程,五年新建和筹集保障性住房及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6万套,基本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农村保障性住房。实施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和游牧民定居)工程16.8万户,使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普通商品住房。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创业,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居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预计 十二五 期末城市人口将由现在的32万人增加到65万人左右,对住宅的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发展势头。继续加大商品化住宅小区的建设步伐,规范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引导物业管理走向社会化。预计普通商品住房净增量将达到700--1000万平方米左右。

(五)强化城镇管理工作,创造和谐优美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原则,在继续加大城镇环境建设投入的同时,切实管理好、维护好市政设施,充分发挥市政设施应有功能。完善《海东地区县城管理办法》和《县城市容环境管理考核办法》,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和程序,要积极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变多家执法为综合执法;加强对群众宣传教育,增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治理脏乱差;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的监察和管理力度,依法清理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严肃查处挤占道路、挤压各类管道的行为;整顿工作作风,改善城管执法形象。通过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经常性考核评比工作开展,促使县城品位上台阶,不断提高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和谐优美的宜居宜业环境。

(六)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市场需要、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组建以至两个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一流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资质较高、施工力量较强、市场信誉较好的施工综合承包企业,引导小而全、小而散的企业向 专、精、特 的专业承包发展,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使劳务分包市场走上正规划、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优势建筑企业,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提升全区建筑业整体实力,争取到 十二五 末,一级企业达到2家,二级企业达到15家,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主导,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相配套的格局。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建筑工程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基本消灭影响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质量通病,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创省级优质工程10项,地级优质工程20项。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全行业施工安全状况实现明显提高,建筑施工死亡人数在控制指标之内。

——严格房地产业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划引导与调控,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杜绝盲目开发建设。开发建设项目均应报经地区规委会审核同意后,方可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制度,所有房地产项目用地必须通过市场公开竞得,并不得变更规划条件。对列入年度供地计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要应保尽保,及时供地。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和经纪机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 阴阳合同 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商品住房预售许可管理,完善预售资金监管机制和商品住房交付使用制度,鼓励推行预售商品住房质量保证金制度,研究建立专业化维修制度。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省地县联网。

——加强建设行业人才培养以高层次人才、应用性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以盘活现有技术人才资源为核心,以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改善环境、提高待遇为保证,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机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着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职业资格人员等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基本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为实现建设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建筑节能减排新突破。全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建立全区可再生能源、建筑用能结构、既有建筑情况数据库,争取国家投资,开展大型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和示范项目,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建设工程应用散装水泥比例达到40%以上。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推进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做到 五个坚持 、贯彻 五个统筹 、实现 四个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调整政策、强化措施等形式建立两个机制(加强城市化领导协调机制和城镇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城镇发展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出路,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推动城市化的合力,加快推进我区的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外在行政力量推进城市化的传统动力机制,着力培养新兴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和市场动力,通过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市场等政策措施,实现外在动力与内生动力的最佳结合,让更多的民营经济主体参与城市化,更多的让市场引导农民自由迁徙与自愿转移。

(二)严格执行规划。为加强城乡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加大规划行政效能的监管力度,增强规划约束力,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使城乡规划必须受到尊重、规划的严肃性必须得到保证、 突破 规划的行为及时得到制止,规划的定位和意境能够充分得到体现,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和领导的法治意识,自觉依法行政。二要强化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完善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形成完善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工作,加大部门配合,严格执法程序,审批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办理,严格执行规划,城乡规划不能随意修改,确需调整规划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对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要集中查处,严肃处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没有按照法律程序随意改变城市规划、乱批乱建的严肃查处,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三要明确村镇规划管理职能,理顺村镇规划管理体制。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所)是本辖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依据现有村镇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对村镇规划的实施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要尽快改变目前村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违规建设、盲目建设的混乱状况。

(三)依靠政策扶持。用足用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扶持少小民族、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优惠政策,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还要在土地供应、财政投入、政府融资、区划调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整合交通、旅游、文化、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以推进户籍改革为突破口,立足区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消除城乡 二元结构 , 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增强城市人口的集聚效应,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

(四)拓展投融资渠道。在努力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建设公司,推广BT和BOT等建设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市政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开放城镇基础设施市场,推进城镇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五)加快产业发展。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步伐,以工业园区(集中区)、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工业规模化、优势工业高端化、特色工业集群化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支撑,提升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优势产业向城镇集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为繁荣城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好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和依托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把提高我区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培养人才、集聚人才的机制。全面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力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东部城市群建设和城乡科学发展提供规划保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选拔、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和完善设计、咨询、监理、建造师队伍和质量、安全管理等管理和技术人员;加强基层操作工人的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建造师培训、关键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严格落实关键岗位和现场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区建筑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东署办〔2011〕161号文批准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