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海东市“十二五”以来扶贫开发取得实效
来源:    时间:2015年07月24日    

“十二五”以来,海东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项目,共解决了32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2011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元,2014年实施项目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83元,贫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94个乡(镇)全部实现通畅,15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达,1237个行政村实现村道硬化,完成了590个行政村的通信设施建设,解决了38万人饮水安全(困难)问题。

二、产业扶贫扎实推进,脱贫致富渠道日趋丰富。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劳务经济、餐饮服务等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市特色种植业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扶持贫困村137 个、贫困户2.5万户;农区畜牧业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扶持贫困户6.4万户;第三产业累计投入资金 1.6 亿元,扶持餐饮户、运输户、小型加工户等1.87万户;绿色育苗产业累计投入资金 1300多元,着重培育了4个育苗专业村,扶持贫困户 2600多户。目前,以特色种植业、农区畜牧业、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已趋完善,脱贫致富的渠道日趋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扶贫培训和劳务输出取得新进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明显增强。通过采取“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大批农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并输送了一批具有专项技能的贫困村农民到市内外企业稳定就业。2011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达3000人(次),每年转移输出劳动力达50万人(次)。2014年,全市劳务收入达到70多亿元,人均劳务收入 3000多元。同时,本着“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全市累计投入互助资金 376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小组91个,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带动了种养业、餐饮(加工)业、商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调动了贫困村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易地搬迁成效明显,生活方式根本转变。“十二五”时期,重点组织实施了以集中搬迁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易地搬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4 亿元,搬迁农户近1.1万户、4.5万人。新村内配套了学校、活动广场、卫生室、文化阅览室等设施,在农村形成新房子、新村庄、新面貌的新景象。同时,通过后续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项目实施后,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地搬迁成为最受干旱山区贫困群众欢迎的扶贫项目。

五、整村推进成效明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扶贫整村推进工作经历了从单一的扶持种养殖业到扶持三产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整村推进、产业化带动、集中连片、大户带动、股份合作带动等方式,涌现出平安窑洞村村企共建、循化白庄镇集中连片、互助西山乡产业带动和循化联户入股合作经营等整村推进效果明显的连片开发模式。目前,全市集中连片开发村占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的90%以上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为贫困群众稳定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社会帮扶不断深化,扶贫大格局初步形成。中央国家机关、省、市、县(区)定点帮扶单位,每年为贫困村捐款捐物达700多万元。全市70个行政单位联点帮扶70个行政村,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深入了解被帮扶贫困户家庭情况,资助贫困大学生,慰问贫困儿童及留守儿童,实实在在地为贫困村办实事、办好事,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进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