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科学绘制“十三五”蓝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二)
来源:    时间:2016年02月26日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海东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海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编制的主要考虑

在编制《纲要(草案)》时,充分考虑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一是将“五个发展”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把“五个发展”理念贯穿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改革创新的新高地,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适应我市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新变化。紧扣发展趋势和机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又以破解难题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的具体举措,明确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三是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基础上补齐短板。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在整体部署基础上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注重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短板上多用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外联通、布局合理、高效便捷、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领域提质扩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纲要(草案)》规划的总目标

《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必须坚持的总目标,就是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推动“五个转变” 、实现“一个同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创新驱动4大类27项指标。

关于“三个突破”。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产业体系,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立足海东土地富硒富锗、气候冷凉,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做精一产;吸纳和利用西宁、兰州两个省会城市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发展要素,做优二产;培育旅游产业,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教育城”“医疗健康养老城”等项目,做强三产。统筹民生事业,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势必倒逼我们加快改革步伐,必须自觉将改革信念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推进社会治理服务全过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增强治理能力,推动各项改革继续取得新突破。

关于“五个转变”。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循环高效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生态建设由生态保护型向生态文明型转变;治市理政由政府单向集中管理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变。“五个转变”体现了海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要达到的新高度,目的是通过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到“十三五”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等由低效率、低层次向高效率、高层级的跨越式转变。

关于“一个同步”。即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我市来看,去年我们的GDP就实现了翻番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目前距翻番目标还相差3947元和1262元。2015年,我市人均GDP为全省的64.3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1%,到2020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完成这个目标,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综合分析海东外部需求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因素影响,GDP年均增速10.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GDP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是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目标,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目标。未来5年,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领域,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0%。加快乐都、平安核心区建设,促进两区快速融合,积极培育互助、民和两个新兴城市,扶持推进循化县城、化隆县城和群科新区建设,进一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完成20万左右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全面完成19个美丽城镇和600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

二是着力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工业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形成“一区六园”新格局,努力打造一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两个百亿元产值产业基地。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通过打造景区景点,提升餐饮、宾馆服务水平,切实用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提档升级。

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重点解决好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精准脱贫,全力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补短板、夯基础、强支撑,确保全市17.5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解决各县(区)生态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等问题。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组织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医改综合试点,不断提高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到2020年,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是集中力量打造改革创新新高地。开创创新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初步建立适应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创新体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防范融资风险,全面落实企业成本“六降”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青海省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基地,推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五是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和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和城市开发边界线,到2020年,保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15万公顷、基本农田不低于16.74万公顷。扶持推进重点营造林工程,统筹城乡绿化,突出重点区域景观绿化,加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形成重要生态安全“绿屏障”。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75%以上。

六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保障能力,形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 “五纵六横”公路建设格局和以铁路、航空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快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形成横跨南北、纵贯东西、覆盖全市的支撑海东可持续发展的大水利格局。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构建电力、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七是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国内沿线城市的人文交流,加强经贸合作,着力构建西向开放、开发黄金通道。建立面向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网络。全面运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着力打造内陆自由贸易区,将我市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八是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推进“三基”建设,使全市基层组织明显加强,基础工作明显进步,基本能力明显提升。全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青海精神,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推进平安海东建设,健全突发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推进法治海东建设,加快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时报记者 王斌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