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动态
“十三五”时期海东市独霸青海种粮“鳌头”
来源:    时间:2021年11月26日    

——聚焦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全省农业大市基本市情

 

“十三五”时期,海东市高原农业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3.8:50.1:36.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15.1:37.9:47。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一、“十三五”时期“青海粮仓”地位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时期,海东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突出“保供给”和“保安全”粮食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从2016年-2020年,海东市全年粮食总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4.9%、46%、45.7%、43.5%、42.9%,粮食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1%、50.7%、49.9%、47.6%、46.9%。海东市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动撂荒地实现复耕,坚守“青海粮仓”地位,粮食播种面积从2016年的127.8千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129.7千公顷。“十三五”末,海东市粮食总产量达53412.8万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329.7公斤,比国际人均粮食标准安全线低70.3公斤,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9.6%。

二、粮食种植结构特色较明显

1.小麦种植面积、产量长期保持稳定。2016年-2020年,海东市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分别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2.2%、32.9%、32.8%、34.3%、32.5%;小麦产量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均占海东市粮食总产量的30%,小麦产量保持长期稳定。

2.青稞、其他杂粮、豆类种植面积占比逐年增加。2016年-2020年,海东市青稞、其他杂粮、豆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青稞种植面积为3.1万亩、3.3万亩、3.9万亩、5.2万亩、6.3万亩,2020年比2016年增加3.2万亩,年均增长幅度达21.2%;其他杂粮种植面积为0.19万亩、0.22万亩、0.73万亩、1.2万亩、1.4万亩,其他杂粮种植面积增长幅度较大,年均增长幅度达16.7%;豆类种植面积2020年比2016年增加1.35万亩,年均增长幅度达10.3%。

3.马铃薯种植面积成为三大类粮食作物的“霸主”。2016年-2020年海东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居高不下”,五年期间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8.3%、68.5%、71.3%、70%、71%,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46.3%、45.8%、44.5%、42.5%、42%。可以看出,海东市是全省马铃薯种植的重要生产区。

 

三、对“十四五”粮食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抓好“十四五”时期粮食生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筑牢粮食安全基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抓好粮食安全保障,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动摇。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升基础地力水平,激发粮食生产潜能,及时落地各项惠农政策和惠农补贴,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夯实农业基础,继续奋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继续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持续提升农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结合青海省东部种植区特点,大力推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水利用条件,大力发展抗干旱、抗贫瘠谷物、油料、薯类、豆类等作物种植,进一步扩大粮食种子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三)进一步加强引进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海东市作为青海省东部重要农业区,地理条件、气候温度、水文条件等在青海省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种植区都在山区,地形深沟纵壑,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大型农业生产机械难以到达田地,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因此,中小型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尤为重要。小型微耕机、小型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操作、劳动强度低,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少且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应结合当前农业机械化现状,加大小型农用机械的推广力度。同时,在当地县城、乡政府所在地建立和完善专业的销售和维修体系,提供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站点,统筹发展小型机械的销售、维修、技术支持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