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动态
2012年海东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2013年02月01日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地委委员扩大会议、行署全体会议精神,把保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利因素,扎实落实省政府“十项举措”、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六十条”措施,狠抓工业及项目建设。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海东工业园区建设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三大历史任务,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地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财政收支、金融存贷款等指标增幅创新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总体上实现了高速发展。 

一、2012年海东经济发展特点

(一)GDP增速位居首位

依据国家统计局下发2012年GDP核算新方案测算,经省统计局核定,2012年海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74.13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八个州、地(市)中排第一位。其中:一产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产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三产增速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明显

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4.29亿元,同比增长5.48%,拉动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5.8亿元,同比增长29.1%,拉动经济增长12.6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长11.7%,拉动经济增长4.4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53%。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8.4:44.3:37.3转变为今年的16.16:49.54:34.3。其中一产比重下降2.24个百分点、二产提升5.24个百分点、三产下降3个百分点,地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三)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2012年,海东地区以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导,积极调优种植结构,在稳定大田种植的前提下,把全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粮油菜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44.3亿元,增长5.5%,增幅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比省定海东目标任务高1个百分点。

全区粮食总产量达542259吨,增加1193吨,增长0.22%。粮食生产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主要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全面增长,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74.05、527.23、286.14、162.59公斤,增长1.56%、6.52%、3.11%、3.67%、2.85%。二是全膜覆盖种植推广面积达81.56万亩(其中:马铃薯47.2万亩,玉米34.36万亩),膜使用量3922吨,增加53吨,增长1.37%。三是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总播种面积为1731354亩,减少91221亩,下降5%。

全区油料总产量持续增长。油料总产量达135695吨,比上年增加7643吨,增长5.97%。油料播种面积达912874亩,增加19835亩,增长2.22%,油料单位面积产量148.65公斤,增长3.37%。

蔬菜总产量达73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增长4%。蔬菜播种面积达378307亩,比上年增加45351亩,增长13.62%。

在蔬菜生产中,瓜菜类面积达20027亩,增长40.82%,产量达54229吨,增长32.22%;块根、块茎类面积达84546亩,增长40.68%,产量达191585吨,增长70.97%(主要是菜用马铃薯增幅较大);其他蔬菜面积达36501亩,增长125.62%,产量达39260吨,增长178.30%。

畜牧业生产基础进一步稳固,主要畜牧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达86886吨,比上年增加6782吨,增长8.47%。2012年生猪出栏74.38万头,比上年增加1.84万头,增长2.54%,猪肉产量57582吨,比上年增加5511吨,增长10.58%; 2012年牛出栏9.34万头,比上年增加1.05万头,增长12.67%,牛肉产量10196吨,比上年增加614吨,增长6.41%;2012年羊出栏64.67万只,比上年减少1.23万只,下降1.87%,羊肉产量11737吨,减少349吨,下降2.89%;牛奶产量35418吨,增加2390吨,增长7.24%;羊毛产量3201吨,增加275吨,增长9.40%;禽蛋产量11324吨,增加952吨,增长9.18%。

(四)工业生产平稳快速增长

2012年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增速在全省排第一。

 

 

 

 

产销顺畅,全区工业产销率达到94.31%,同比增长0.7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3.92%,同比增长1.7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同比增长10.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同比增长59.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同比增长68.5%;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51亿元,同比增长377.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76亿元,同比增长106.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4亿元,同比增长3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14亿元,同比增长1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82亿元,同比增长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下降1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铁合金51.55万吨,同比增长68.47%;白酒2.47万吨,同比增长21.55%,平板玻璃236.29万重量箱,同比增长14.75%,发电量117.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4%,水泥816.64万吨,同比增长29.16%,精制食用植物油7.9万吨,同比增长21.39%,原铝(电解铝)17.16万吨,同比增长150.31%,矿泉水7.89万吨,同期没有产品,碳化硅18.49万吨,同比下降47.52%

(五)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增长

全区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4亿元,同比增长56.88%,增速连续两年超过50%。

1、从投资类型看: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   103.26亿元,同比增长14.18%;民间投资143.6亿元,同比增长13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8.46亿元,同比下降30.68%。

2、从三次产业投资看:一产累计投资完成49.9亿元,同比增长46.21%;二产投资完成92亿元,增长65.99%;三产投资完成113.49亿元,同比增长54.96%。

3从城乡投资看:全区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8亿元,同比增长54.8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61.54%。

4从资金来源看:全区本年到位资金323.72亿元,增长88.8%。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51.37亿元,增长61.2%;省内贷款84.78亿元,增长12倍;自筹资金130.51亿元,增长55.4%;其它资金56.58亿元,同比增长15.4%。

5、房地产开发与投资高速增长。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01亿元,增长18.54%。全区施工房屋面积348.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8.5%;商品房销售面积69.56万平方米,下降0.63%。全区保障性住房取得长足进展,2012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901套;农村保障性安居住房32200户。

(六)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我区通过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力度,努力提高就业人数。并进一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人员、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增发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考核奖励工资、绩效工资、规范津贴补贴,逐步加大了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等政策性补贴执行力度,确保了全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根据省统计局数据反馈显示,2012年海东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15元,同比增加752.32元,增长16.36%。

1、工资性收入2489.51元,同比增加600.56元,增长31.7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51%,同比提高了5.44个百分点。其中:劳务收入2303.24元,增加591.26元,同比增长34.54%,主要是外出从业得到的劳动收入同比增加。

2、家庭经营收入1827.23元,同比减少123.12元,下降6.3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14%,同比下降了8.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1408.65元,同比减少45.04元,下降3.10%;第二产业纯收入105.58元,同比增加16.50元,增长18.52%,主要是工业收入增加;第三产业纯收入313.00元,同比减少94.59元,下降23.21%,主要是其他行业收入减少。

3、财产性收入61.78元,同比减少 11.26元,下降15.41%。主要是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等同比减少。

4、转移性收入973.63元,增加286.14元,增长41.62%。主要是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等增加。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1.78元,同比增长13.3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598元,增长8.53%,人均经营性收入1115.82元,同比增长25.72%,人均财产性收入169.93%,同比增长1.05倍,人均转移性收入4720.94元,增长21.75%。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51.26元, 同比增长16.67%。八大类消费支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人均食品支出4782.61元,增长11.87%;人均衣着支出2092.02元,增长17.96%;人均居住支出1354.84元,增长6.22%;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21.67元,增长17.75%;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00.22元,增长19.25%;人均交通与通讯支出1467.29元,增长46.1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346.5元,增长13.58%;其它商品与服务支出386.12元,同比增长43.7%。

(七)消费市场购销稳定

全区全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7亿元,同比增长17.03%。按行业划分,全区批发业实现10.68亿元,增长17.5%;零售业实现35.04亿元,增长16.34%;餐饮业实现9.4亿元,增长19.23%;住宿业实现459.8万元,与上年持平。按消费区域划分,全区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22亿元,同比增长18.4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95亿元,增长15.26%。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完成旅游总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38.5%。

(八)财政收支增幅创新高,民生投入力度加大

从收入方面看:1-12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383万元,增长27.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55998万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增值税入库7335万元,同比增长9.2%;营业税完成41466万元,增长28.3%;企业所得税5718万元,增长9.6%。非税收收入完成17385万元,增长23.6%。从支出方面看:全年全区财政总支出136.46亿元,同比增长24%。用于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支出增长快速,其中医疗卫生支出11亿元,增长41%;节能环保支出5.36亿元,增长4%。全区用于基础建设支出大幅增长,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6.2亿元,增长29.3%;交通运输支出1.39亿元,增长5.9%;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3.14亿元,增长132.6%。

(九)金融平稳快速增长

截止12月底,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95.86亿元,比年初增加65.86亿元,同比增长62.58%。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58.2亿元,比年初增加43.52亿元,增长3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4.5亿元,比年初增加46.19亿元,同比增长36.4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74亿元,同比增长5.52%;中长期贷款余额72.2亿元,同比增长26.59%。

(十)公路运输能力增强,通讯业稳步增长

截止2012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8311公里,公路密度为63.15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59.49公里。全区年末营运车辆达20622辆。其中年末载客汽车拥有量为3173辆,全年客运量达4045.4万人、旅客周转量为139290.1万人公里;年末载货汽车拥有量为17449辆,全年货运量达2861.04万吨、货物周转量为392173.1万吨公里。

全区邮政通讯业务总量累计完成5.29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195万元,同比增长18%。通讯部门业务总量完成4.97亿元,增长20.6%。截止年底,全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27.8万户,同比增长30.4%;互联网用户3.8万户,增长42.5%;固定电话用户呈上升趋势,12月底用户数为11.7万户,同比上升6.9%。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受自然条件制约,海东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总体上还依靠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产业化及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合作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经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我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薄弱,农产品储藏、保鲜、供需信息等相应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加上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原料为主进入市场,农产品附加值低,发展现代农业对大部分农户而言不仅是思维观念的更新,更是迎接现代生产方式挑战,其难度和意义非同凡响。

(二)工业增长基础欠稳固,企业实体有待进一步培植和壮大。尽管全区工业今年以来保持了高位增长,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9.3%,规上工业发展规模与水平没有明显超越。另外,当前企业用电负荷启动难度较大,由于市场需求依然低迷,企业产品库存加大,资金占压严重,企业用电量基数太高,加之基本电费负担太大,企业生产情况不容乐观。现有生产的铁合金、碳化硅企业生产不稳定,故障维修不断,严重影响全区工业健康、稳定发展。传统产业及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高新产业发展步伐缓慢,产业转型及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此外,企业经济效益与其它州横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目前全区经济发展情况看,不断培植和壮大实体工业任然是今后主导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重心。

(三)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由于我区是农业大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不高,消费能力不强。三产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达32%,而金融、商贸流通、科技服务、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仅占12%,依靠政府公共服务增加值占50%。而政府公共服务的增长主要靠加大转移支付增加工资和增长就业人数,加上基数较大,影响第三产业的增速和质量。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生产理念,提高农畜产品生产市场化程度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民群众现代农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逐步转变其发展理念。二要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体系和中介组织,不断梳理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好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三要根据乡村的自然条件和农户的条件因地制宜实施项目,通过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大对农户生产经营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规模养殖,使养殖逐步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二)工业经济要大力调整结构,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工业经济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整合,不断培育壮大地区工业。一是通过优化创业环境、降低民营经济创业门槛、消除行政壁垒等方式、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本,激发民间创业激情,释放民营经济潜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延伸产业加工,促进全区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二是通过财政奖励以及建立考核体系等方式,提高县域经济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和民和工业园,以及互助绿色产业加工园、化隆加合工业园、循化民族工业园等重点工业集中区,从根本上改善和加强海东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努力开启新型工业发展道路。通过加快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和企业重组,大力推行余热利用技术,提升产品档次,推进产业链延伸进程,降低能耗污染,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和冶炼工业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生物加工产业,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纺织业和轻工业,积极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四是努力改变我区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局面,以撤地建市为契机,顺应产业聚集,重点地带开发等区域发展的趋势,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新的增长带。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质量

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全区经济增长质量和协调发展尤为重要。一是结合临空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繁荣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拓宽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需求较快的服务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有效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农牧业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农村的服务体系。二是找准城镇发展战略定位,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思路。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城镇发展战略定位,依据地区规划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不断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逐步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区,以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居民区,以现代物流业发展为主导的商贸区,以旅游业发展为主导的旅游区,以金融和信息化发展为主导的城市中心区,围绕东部城市群区域布局以及“一市二区”的未来地级市格局,努力推进地区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兰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通过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等政策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参与到旅游、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等行业中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市场各方将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