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动态
成果来之不易  发展仍需给力
海东市2015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2015年04月28日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改革创新要推动力,向项目建设要拉动力,向民生改善要凝聚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缓增趋进”。

一、经济运行特点

(一)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西宁市低2.4个百分点,比海西州高5.4个百分点,位居“八大块”第三。分产业看: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2%11%3.1%。从贡献率看:一产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36个百分点;二产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5个百分点,三产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11.5:52.53:35.97调整为12.1:51.9:36.0,三产比重同比提升0.03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牧业生产好于同期。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2亿元,同比增长4.21%,增速同比持平。实现增加值5.65亿元,增长4.18%,其中:种植业0.19亿元,增长3.72%;牧业5.45亿元,增长4.14%,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5.68%;渔业93.3万元,增长86.6%;林业10.7万元,下降39.31%。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06万亩万亩,下降2.68%;蔬菜产量1.29万吨,下降1.8%。全市牛出栏3.8万头,增长5.26%;羊出栏21.52万只,增长6.27%;生猪出栏24.82万头,增长3.72%

(三)工业增速明显回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9.5%,拉动GDP增长4.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5.2%,增速比上月提升5.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0.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3.1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1.7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全面下降。

(四)投资总量继续扩张,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同比提升2.9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3.12:43.64:33.24调整为今年的17.61:36.51:45.84。

分地区看:投资总量民和县最大,投资增速互助县最高。

(五)消费市场健康活跃,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6亿元,增长10.88%。按消费区域分,全市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亿元,增长10.6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26亿元,增长11.24%。按消费形态分,全市实现餐饮收入2.84亿元,增长10.72%;商品零售实现14.22亿元,增长10.91%。

一季度,接待国内外游客101.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42%。

(六)交通运输低速增长,邮电行业总体平稳。

一季度,全市客运量407.84万人,同比增长3.6%,客运周转量20844.6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5%;货运量379.38万吨,同比增长4.9%,货运周转量72114.7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6%。电信业务总量1.72亿元,增长7.76%;邮政业务总量943.1万元,增长11.7%。截止三月底,全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12.3万户,同比下降9.4%;互联网用户5.67万户,同比增长12.4%;3月底用固定电话户数为10.78万户,同比增长2.38%;农村用户4.49万户,同比下降12.1%。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一季度,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8.4元,同比增长9.2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0.91元,增长9.1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878.56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9.2%,同比增长8.95%;人均经营净收入683.25元,增长6.03%;人均财产净收入265.21元,增长17.68%;人均转移净收入1033.89元,增长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1.57元,增长9.7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10.06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2.12%,同比增长9.52%;人均经营净收入533.06元,增长9.98%;人均财产净收入26.94元,增长24.74%;人均转移净收入551.51元,增长9.58%。

1-3月份,平安县、乐都区CPI分别累计上涨1.4%和1.9%,分别低于调控目标1.8和1.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和1.0个百分点。

(八)财政收支平稳增长,金融行业稳健运行。

一季度,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5亿元,其中工业园区1.0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9倍。从收入构成看:全市税收收入完成4.01亿元,增长12.0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9.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7亿元,占年初预算总额的27.1%,增长23.6%。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9.55亿元,盘活率达到31.9%,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87亿元,同比增长22%。

3月底,各项存款余额441.7亿元,同比增长20.9%;各项贷款余额226.9亿元,同比增长24.6%,存贷比为51.4%,较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虽然总体平稳,但原有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没有真正实现转换,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与困难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国内宏观环境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已连续37个月负增长;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6%;居民消费价格(CPI)仅增长1.2%。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39个月下降。经济运行一定程度上除受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全球性因素影响外,同时还受内需趋弱、库存高企、资金流动性紧张等现实问题制约。

(二)工业企业困难较多。从生产前端看,一季度,市场需求依旧疲软,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企业停产减产情况仍未好转。二是我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且人、财等发展要素短缺,直接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在市场中缺乏有力竞争优势。三是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建材、钢材等需求不足,导致铁精粉、碳化硅等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生存压力加大。

(三)投资增长势头不旺。一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由于审批、土地、环评等前期审批手续繁杂,征地拆迁缓慢,建设用地落实难,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由于市县级财力有限,难以筹措更多资金用于项目配套,影响项目建设。旧城区道路改造、学校改薄、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进展缓慢。三是重点项目开工率低。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87项,开复工率为45.5%。其中,续建项目复工率为70.9%,新建项目开工率为24.8%,与市政府“续建项目3月底全部复工建设,新建项目3-5月份开工率达到70%以上”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结余结转资金占比较大。截至3月底,尚有结余结转资金41.37亿元,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出现“资金等项目”的问题。

(四)制约服务业增长的因素多。一是房地产高速增长不再持续。二是传统消费热点增势趋缓,而需求旺盛,发展后劲较强的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型消费短期内供应能力不足,难以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海东市的第三产业是以批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为主的结构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四是旅游业对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科技、信息咨询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向高科技产品调整升级的需要。

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海东市经济在国内外经济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要有长期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既要看到积极变化,坚定发展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各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落实已出台的各类政策,在发挥政策效力上求突破。

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各类预调微调措施以及省、市相关经济发展政策,要明确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加强监督,根据国家近期新出台的政策,对我市已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细化,加深加细,确保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在提质增效上求突破。

抓住经济放缓的时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利用当前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加大产业的整合力度,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规模小、效益差、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要支持和引导有发展后劲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对传统产业的渗透,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创新商业模式,依托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结合国家和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政策和新要求,制定并完善符合海东市实际的招商引资准入标准,提高招商引资门槛,有选择地接纳外来资本的进入;要继续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能耗增量,加强高耗能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跟踪监测,坚决遏制高耗能产能盲目扩张,严控能耗增长势头,大力发展低耗、高效、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动力激发上求突破。

要把培育新增长点作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抓手,既要促进“老树发新芽”,又要“无中生有”锻造新的产业暴发点。一要定向精准稳投资。一方面,全力推进全市和各县(区)的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早开工、早达效。着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的优质项目,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提升层次。另一方面,用好管好预算内投资,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继续向农业水利、扶贫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领域倾斜,增强预算内资金对投资增长的撬动作用。二要多点支撑扩消费。推动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优化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注重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大力扩展养老健康家政、信息、节能环保、旅游休闲、住房、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消费。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各地旅游产业发展。三要帮扶企业“去库存化”。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减少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对于房地产业,一是鼓励房地产企业对于新开盘房屋适度让利,低价入市消化库存,盘活资金;二是对一些库存量大的项目小区,在交通、教育、医疗、生活等配套设施方面进行完善优化,提高楼盘竞争力,刺激消费者购买;三是结合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和任务的推进,对于存量房屋较大的地区,不再以新建的方式建设,而采取政府以成本价收购部分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用房、棚改安置房或公租房,盘活企业存量。

(四)着力培育新增企业,在增量拉动上求突破。

增量是拉动海东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各部门要加强新增企业和项目培育,对成长型企业、新建项目逐户制定发展计划,定期进行业务辅导,督促企业做好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添置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和配套手续,确保应统尽统。对于重大建设项目,要督促施工单位在我市注册独立法人单位,健全前期手续,及时入库,避免建筑业总产值不能全额纳入我市统计。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让更多企业升级纳入骨干企业,帮助全市经济做大总量,稳定存量,优化增量,确保全市经济行稳致远。

(五)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在增进人民福祉上求突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推进收入、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的发展。一是促进居民稳定增收。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二是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三是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全面扩大“五大”保险的覆盖面。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廉租房及经租房建设与管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