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动态
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一览表

2015年(海东)

                 年平均工资(元)

     

    

增减+-

增减(%

(一)农、林、牧、渔业

53607 

48010 

5598 

11.66 

(二)采矿业

29848 

38555 

-8706 

-22.58 

(三)制造业

50303 

48006 

2296 

4.78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3709 

40259 

3450 

8.57 

(五)建筑业

40493 

38218 

2274 

5.95 

(六)批发和零售业

55584 

52729 

2855 

5.41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3581 

47196 

6385 

13.53 

(八)住宿和餐饮业

26904 

18336 

8567 

46.72 

(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8817 

47717 

11101 

23.26 

(十)金融业

67538 

55758 

11780 

21.13 

(十一)房地产业

39196 

36202 

2995 

8.27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1864 

43642 

8222 

18.84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64487 

55702 

8784 

15.77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4392 

38753 

5639 

14.55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4630 

60737 

-16107 

-26.52 

(十六)教育

78253 

66154 

12099 

18.29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60224 

55622 

4602 

8.27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0588 

53906 

6682 

12.39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64779 

56606 

8173 

14.44 

单位数

     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人)

本期

      

增减+-

     

      

增减+-

增减%

                          

1555

1547

8

73849

72662

1187

1.63 

三、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一)农、林、牧、渔业

66

70

-4

1998

2061

-63

-3.06 

(二)采矿业

4

4

0

559

385

174

45.19 

(三)制造业

50

44

6

10701

11057

-356

-3.22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

13

1

585

563

22

3.91 

(五)建筑业

23

25

-2

6626

5442

1184

21.76 

(六)批发和零售业

53

54

-1

1525

1515

10

0.66 

(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4

34

0

1632

1586

46

2.90 

(八)住宿和餐饮业

5

3

513

544

-31

(九)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

9

-1

199

253

-54

-21.34 

(十)金融业

81

81

0

2356

2623

-267

-10.18 

(十一)房地产业

27

20

7

813

527

286

54.27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

30

-4

718

816

-98

-12.01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70

72

-2

2007

2042

-35

-1.71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8

69

-1

2801

2692

109

4.05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

2

0

27

19

8

42.11 

(十六)教育

268

267

1

18009

18138

-129

-0.71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142

133

9

5215

5001

214

4.28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7

47

0

693

675

18

2.67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567

570

-3

16872

16723

149

0.89 

海东市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和工资情况简析
来源:    时间:2016年04月01日    
2015年,海东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稳定增长,在岗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

一、从业人员稳定增长

2015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7384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187人,增长1.63%,其中在岗职工为70197人,同比增长1.35%。

(一)按经济类型分组,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增加最多

2015年,国有经济从业人员55267人,同比增加1213人,增长2.24%;集体经济从业人员1316人,同比增加30人,增长2.33%;其它单位从业人员17266人,同比减少56人,下降0.32%。

(二)按企事业机关单位分组,企业从业人员快速增长

从分组看,我市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主体,企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快。2015年城镇非私营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1887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3.18%;企业单位从业人员25784人,占全部单位人数的34.91%。机关单位人员16102人,占全部单位人数的21.8%。从发展速度来看,企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最快,对从业人员增长贡献最大,2015年企业人员人员同比增加1056人,同比增长4.27%,高出机关单位3.27个百分点,高出事业单位4.35个百分点。

(三)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建筑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

19个行业门类中,从业人员增长情况差距较大,对比上年同期,从业人员同比增长较快的有:采矿业559人,增加174人,同比增长45.19%,建筑业6626人,增加1184人,,同比增长21.76%;卫生和社会工作5215人,增加214人,同比增长4.28%;房地产业813人,增加286人,同比增长54.27%。

在19个行业门类中,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个行业,分别占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14.49%、%、8.97%、24.96%、23.01%,其中教育份额最大。

 

2015年分行业从业人员增减变动

二、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2015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446111万元,同比增长11.6%;平均报酬为6107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73元,同比增长13.31%;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468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905元,增长14.45%,高出全部从业人员1.14个百分点。

(一)从经济类型看,城镇集体单位工资增长最快

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城镇集体单位增长最快。2015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5674元,比上年增加8429元,月平均工资5472元,同比增长14.72%。比全部单位增幅高1.41个百分点。

城镇集体单位工资增长最快,对比2014年,2015年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2206元,增加8781元,月平均工资4351元,同比增长20.22%,高出全部单位增幅6.89个百分点。

其他单位(包括联营单位、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246元,比上年增加3006元,同比增长6.8%,比全部单位增幅低6.51个百分点。

(二)从企业、事业、机关分组看,事业单位工资快速增长

机关单位在岗职工水平依然最高,2015年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452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172元,同比增长14.5%,低于全市增幅1.19个百分点。

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最快,2015年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9578元,同比增加9441元,同比增长15.7%,高出机关单位增速1.2个百分点,高出全部单位2.39个百分点。   

企业单位工资保持增长,但增速较慢。2015年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8014元,增加3356元,同比增长7.52%,低于全部单位增速5.79个百分点。

(三)分行业工资差距值得关注

分行业门类看,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行业间工资差距依然很大。

1、工资水平较高和较低行业的比较

行业工资高出平均水平有4个行业,从高到低依次是:教育(78253元),金融业(67538元),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业(64779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4487元)。工资水平偏低的4个行业从低到高依次是:住宿和餐饮业(26904元),采矿业(29848元),房地产业(39196元);建筑业(40493元)。

3、行业工资差距分析

19个行业门类中,工资最高的为78253元,月平均工资652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8.12%;最低的26904元,月平均工资2242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44%。行业工资增长参差不齐,工资增长最快的住宿和餐饮业,工资同比增长46.72 %,这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批零业和住宿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职工待遇也不断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带动企业就业岗位增加的根本动力、持续动力。

(二)强化政府职能,带动就业增长。强化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用工监测制度,组建更加高效的劳动力供求平台,最大程度地避免用工与求职两者之间的摩擦性失衡。

(三)高度重视工资行业差距。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税率调控力度,提低、限高并重,遏制收入差距过大,合理控制部分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