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这不仅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小爱,更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大业。
近年来,我省在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确保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11年,《青海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正式颁布实施,规划对残疾儿童教育、流动留守儿童平等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孤残和贫困儿童就学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等作出了规定。
去年我省召开的第五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儿童优先”理念,着力解决儿童安全、教育、健康等问题,重视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克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多年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致行动。
早期营养干预,让每个孩子都健康
过去,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基本上是“放养”——吃饱饭,到处跑。如今,乐都县等地的农村正在改变传统的养育观念和方式。
洪水镇店子村许雅楠1岁5个月,奶奶把营养包加进泡馍,或者和奶粉一起冲。“3岁里的娃娃小毛病多,吃营养包以后,娃娃的胃口比原来大;睡得也好,不再出虚汗,感冒也少了。”奶奶高兴地说。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投资儿童营养可有效地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劳动生产力,补充营养强化食品是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
为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和健康水平,提高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程度,青海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两个省份之一。在中国儿基会和省财政的支持下,作为全国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试点省份,我省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于2011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到目前,乐都等18个县已为6至24个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了营养包。
近日,好消息再次传来:今年,全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将在同德、贵南、兴海、祁连、刚察、德令哈、格尔木、天峻、都兰实施,为这些地区6至 24个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此项目是新医改启动以来又一个针对儿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也是第一个专门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量身定制的卫生扶贫项目,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保障儿童健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我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建立了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从2012年1月起为具有本省户籍的携带艾滋病病毒及患有艾滋病的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统称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这项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拓展了全省困境儿童分类救助领域,推进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
多举措让农牧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
贫困地区儿童底子不足,将来怎样开始人生的“赛跑”?补充营养的同时更要开发智力。
推进儿童“走教”项目也是我省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之一。
针对贫困地区幼儿在早期教育方面发展滞后的现状,自2009年起,我省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帮助下,在乐都县试点实施了“巡回走教”,以解决当地学前教育空白的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乐都县教育局招聘偏远山区幼教志愿者,并在各个村子设立了140个早教点,为3128名幼儿提供每周不少于3 次、每次3个小时的早期教育服务。
这一模式为我省在边远山区发展学前教育走出了新路子。2011年,我省总结乐都“巡回走教”经验,决定在全省推广,确定在西宁市3县、海东地区6县、海北州门源县、海晏县、黄南州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共和县等15个县进一步扩大试点,利用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设立899个早教点。
这一年,省教育厅编制了《青海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重点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富余校舍,经过维修改造将其改建成幼儿园,通过扩建和新建幼儿园,大幅度提高农村牧区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发展目标。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从支持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鼓励社会参与、多形式多渠道举办幼儿园(包括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扶持城市幼儿园发展奖补)、实施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等方面对全省学前教育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通过积极总结推广乐都县“巡回走教”经验,加强师范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加快全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提高全省学前教育水平。
这个计划将通过三年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资源不足、适龄儿童入园难等问题,并将坚决纠正并防止学前教育“保姆式”和“小学化”。
根据我省“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在园人数达到19.2万人。全省每个县建设1-2所标准化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1所以上中心幼儿园;每个偏远乡村开办巡回走教点。共建设幼儿园1381所。
短短两年多时间,我省农牧区学前教育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在贵南县塔秀村西龙幼儿园,各种大型户外玩具齐全地摆放在草坪上,小朋友们有的蹦床,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老师的带领下跳舞、做操,一片欢声笑语。教室里书写张贴着幼儿识字图片、卡通画和标语,活动室里还铺设了卡通地膜,小朋友们在里面拼拼图、搭积木,充满童趣,亲切温馨。西龙幼儿园是贵南县典型的牧业村寄宿制幼儿园,是利用农村中小学撤并后腾出的校舍建起来的。“幼儿园发展这么快,完全得益于我省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创新工作思路,现在我们园的孩子和县城里的孩子享受的是一样的待遇、一样的服务!”幼儿园的老师们这样表示。
这样一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也更能说明我省学前教育的成绩——
2010年,全省幼儿园数量为599所,到2012年达到1143所;2010年全省在园幼儿数为111950名,2012年为153340名。
让每个儿童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2011年10月,经过18年的艰辛努力,青海“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两基”目标实现以后,我省义务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均衡发展。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标准,要确保县域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 95%;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学校比例不低于40%,并逐年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使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等8项指标达到85分以上才算合格。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基’解决的是学生‘有学上’的问题,而‘均衡发展’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
的确,让学生“上好学”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城市,素质教育、学生减负行动让儿童快乐学习。团省委推动的“高原好少年”争章活动如一缕清风吹遍了青海各地;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于去年启动,在省内42个试点县的农村为4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爱像一条河,永远奔腾不息。古老的高原上,关心少年儿童,爱护少年儿童,已经成为社会风尚,成为560万青海人民的自觉行动……(辛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