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关于加大对海东市平安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扶持力度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24年11月14日    

关于加大对海东市平安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扶持力度的建议

 王胜江 

 

  海东市平安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为主,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0处,其中:省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县级隐患点96处,涉及8个乡镇(街道)67个行政村544户2580人,需重点给予关注。一是根据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尽快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青自然资办〔2023〕63号)和《关于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规划数据核查工作的通知》(青自然资办〔2023〕72号)及《关于填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需求的通知》的要求,通过现场核查,现急需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内203户805人进行避险搬迁。二是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防治专项规划(2020—2024年)的通知》(青政办函〔2019〕189号)要求,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内避险搬迁每户补助4万元。目前,平安区商品房价格偏高,如需避险搬迁安置上楼,群众无力承担相关费用;采用分散安置方式的,由于农村自建房(砖混)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住房建设资金不能满足实际建房需求。鉴此,随着物价上涨,避险搬迁补助标准自2019年以来一直未提高,导致隐患点内住户搬迁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避险需求,其次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受限,制约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整体进展和成效。

建议:针对当前海东市平安区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补助费用低、搬迁难度大、搬迁意愿不强等问题,建议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继续参照《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整改工作方案》(青政办〔2017〕121号)标准进行补助,为保障每户80平方米的基本住房标准,按照每平方米补助住房建设费用1312元计算,财政补助每户10.5万元,超出标准住房面积建设费用在统一规划前提下由搬迁户自筹,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242016号建议答复的函

 

尊敬的王胜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海东市平安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海东发展建言献策,经我市认真研习,反复讨论,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全市已排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1522处,分布在6个县区91个乡镇,其中乐都区477处、平安区100处、民和县304处、平安区277处、化隆县212处、循化县152处,按类型分有崩塌614处、滑坡569处、泥石流336处、地面塌陷3处,对近1.5万户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平安区是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均有分布,侵蚀丘陵区滑坡、崩塌灾害均有发生,有范围广、治理难等特点。目前,全区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处,其中崩塌58处、滑坡28处、泥石流14处。

近年来,我市因冻融、降雨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险情逐年增加,特别是去12.18”积石山地震后,部分山体出现裂缝,局部失稳滑塌现象较多,截至目前,已发生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滑坡险情2次、威胁道路安全的崩塌险情1次,尤其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为切实保障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实行网格化管理,提升“人防+技防”防灾措施,落实“叫醒叫应”机制,严格值班值守,并积极争取项目,扎实推进重建,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着力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风险。

二、平安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围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防范治理,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持续完善风险隐患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和先期处置措施,积极向上争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和资金,在平安区4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普适性预警监测设备291台。同时,持续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勘查项目申报力度,今年已申报工程治理项目2个,避险搬迁项目1个,向平安区下达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专项资金452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们将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一是继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通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措施减轻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风险。2024年,对平安区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和工程治理,以每户15万元的补助标准搬迁203户805名受威胁群众。同时,指导区乡两级政府规范开展宅基地审批,为农户建房提供相关技术指导,确保宅基地选址科学合理,切实降低切坡建房风险。二是继续加大与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勘查等专业技术支撑单位的对接,指导平安区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及点面风险双控等工作,切实消除地质灾害威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强化与省自然资源、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谋划储备力度,争取更多中央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不断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对我们的办理和答复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填写“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中,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谨以答复,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请提宝贵意见。

  人:孟占泓  联系电话(传真):09728610996

电子邮箱:hdszf13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