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关于推动海东地区易地搬迁村产业发展的提案
来源:    时间:2024年11月14日    

关于推动海东地区易地搬迁村产业发展的提案

多杰

 

自脱贫攻坚工作起步以来,海东地区多数山区农户基本实现了易地搬迁,集中统一安置生活,随之人居环境、交通便利、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等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之出现后续产业断裂、不稳定、不完善、无后续产业、撂荒地居多不减等问题。在“十四五”规划之年起,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打响,要在农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其内涵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逐一实施,现阶段重要任务是如何让老百姓有可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基本生活有效保障,经实地查看,入户走访,易地搬迁村农户收入机构有以下几种:基本养老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困境儿童生活补助、劳力出工、轻劳力打零工等为主。现易地搬迁农户后续产业基本断产,若稳步推进五大振兴,首要任务就要发展产业,产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好规模农业发展。规模化种养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可以在规范化土地流转、集中整合利用土地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海东地区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在不同山区,规模型种植农作物,实现规模农业发展,可以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规模农业。通过实施规模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农村提质、农业增效。其销路和长期合作等事业有相关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农业农村局协助实施,政府层面对于此类工程给予大力支持。

二、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农业的特色产业,可以实施经济转型、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一条新路,以有机安置区有机农业为龙头,以有机蔬菜大棚种植园区为主,专供相关单位、企业、超市等。

三、为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以“一村一品,一品多销路”的模式,可开展有机生态畜牧养殖园区,可以以村为主的有机杂粮园区和有机特色种植园区。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可采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村庄改造”的模式,搞好农村生态旅游,打造并延长产业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保险公司方面有以下问题:一是该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宣传力度不到位,农户真正未理解参保的优越性,导致农户参保意识不高。二是保险范围的局限性,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不成熟,不同山区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损失后得不到有效补偿,导致种养殖户逐步减少或种植规模逐年下降、范围过窄。

建议:应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民三方面入手来改善农业保险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广相互制保险公司,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捉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2024197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多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海东地区易地搬迁村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海东发展建言献策,经我市认真研习,反复讨论,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055户64665人,占全省搬迁总规模的34%。2023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931.4元,同比增长2186.01元,增幅17.15%,高于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565.4元,增长率高于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增长率0.72个百分点。有劳动力的脱贫搬迁户4701户,劳动力就业人数11341人,完成目标任务136%,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人及以上就业目标。一是持续完善配套建设。修建人饮管道340千米,建设各类井体2340个,架设输电线路171千米、变压器124台,硬化村级道路170公里,新建学校(幼儿园)11所,配套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大厅)41栋,新建活动广场46个,新建医疗室(卫生院)55个,接通天然气15个安置点,搬迁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全面提升。二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各安置点资源禀赋,通过培育主导产业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98亿元建成牛羊养殖、服装加工、乡村旅游、劳务经济等产业增收项目52个。2023年投入资金3186万元,在乐都、平安实施后续产业发展项目7个。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累计发放530小额信贷资金549户1766万元,互助资金995户1541万元,安排到户产业资金9962万元,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4612户18448人进行了扶持,增加了脱贫搬迁户的收入。三是持续抓好稳定就业。根据脱贫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作为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2024年完成技能培训487人次,开展招聘活动5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输送劳动力783人。公益岗位年吸纳就业1392人,扶贫车间带动就业97人,周边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等带动就业325人。补助外出务工搬迁脱贫劳动力交通费用910人91万元。四是持续促进社会融入。积极探索“党建+移民”社区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在10个县城安置点和5个集镇安置点,建立“党总支(乡镇)+搬迁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7个,纳入社区管理3个,成立业委会32个,选举楼长89名、单元长336名。在56个安置点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管理,率先在乐都区七里店集中安置区开展后续管理服务工作责任清单制,在全省得到推广运用。

我们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是持续在稳就业促增收上下功夫。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积极投身迁出地适度规模发展产业,最大限度发挥迁出地资源优势,达到收益。将搬迁适龄劳动力作为“提升技能素质”的重点对象,重点谋划、重点部署、重点落实,打造搬迁特色劳务品牌。二是持续在利民便民举措上下功夫。将安置区的设施与城镇设施建设同规划、同落实,持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警务、司法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金融、通信、电商、餐饮、超市等日常生活设施。三是持续在搬迁群众和谐化融入上下功夫,切实压实县区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安置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化治理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落实户籍属地化转移工作。

您对我们的办理和答复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中,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谨以答复,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请提宝贵意见。

  人:孟占泓

联系电话(传真):0972—8610996

电子邮箱:hdszf13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