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打造青绣品牌 推动青绣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
苏晓莉
一、青绣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专题部署“青绣”发展重点工作,出台《“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刺绣类各级非遗项目52项,各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1人。“青绣”扶贫工坊40家,“青绣”扶贫培育工坊70家。“青绣”已成为青海省广大农牧区群众世代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非遗项目,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工艺。
二、存在困难
(一)人才严重匮乏制约青绣产业发展。一是后继传承乏力。“六七岁低头拿针,再抬头已是华发苍颜”,正是传统刺绣艺人生涯的真实写照。现有301名传承人中,中老年妇女是绝对主体,新生代青绣从业者断档问题十分严重。二是绣品缺乏创意,模仿成风。纵观目前作品几乎千人一面,大部分局限于装饰品,传统山水、花鸟已经泛滥,绣娘原创能力不足和刺绣产业发展迅速形成矛盾,制约了青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其他绣种对青绣的冲击日趋激烈。青绣作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后“新五大名绣”的“新秀”,有着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但目前国内其他地方的绣种,特别是湘绣和蜀绣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极大。
(三)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制约青绣市场发展。青绣产品首先是商品。而我省刺绣工坊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工商注册也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缺少大体量、成规模的青绣规模型企业。青绣市场销售以收藏和礼品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近年来需求日趋减少,我省多数刺绣工坊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需求,积极创建品牌,并寻求更为多样的销售渠道,日长月久,导致陷入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
三、建议
(一)加强对青绣建立基本的技术标准。为了最大限度遏制和避免刺绣使用底稿带来的版权法律纠纷,同时对青绣原创作品形成法律保护,让客户购买时有据可循,让绣娘维权时有据可证。建议组织申请“青海青绣”地理标志,由海东市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当地青绣大师及相关专业机构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对“青绣”产品进行质量及工艺等价值论证,提升产业品牌效应。
(二)建议相关部门牵头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建议继续对建立传统工艺重点振兴项目目录、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力度、重视人才储备工作、推动传统工艺产学研生态体系建设等多项任务再次发文“第二个三年提升方案”,进一步明确要求和规定。建议省发改委、省财政、省工信、省文旅等相关职能部门从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强化推进落实上加大工作力度,商议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加强绩效考核。
(三)注重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青绣人才培育体系。一是加大青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快落实省、市人才培养计划,构建青绣传统保护体系,加快培育青绣产业发展领军人才,特别是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不断提升青绣技术水平,设立行业组织、各级非遗传承人、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独立或合作开展交流、创新、研发等,不断扩大青绣传承人群,提升刺绣理论水平和技艺传承能力。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全省教育厅门和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将刺绣兴趣班植入全省各地幼儿园及中小学课堂,不断培养孩子们对青绣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对青绣小镇和产业园规划,打造刺绣全产业生态链。青绣必须借助青绣小镇建设这一发展机遇,突出“青绣产业”和“文旅融合”两大主题,促进刺绣产业升级发展。一是打造生产功能区。依托绣品街、刺绣艺术馆及其周边地区,对现有绣品街及周边区域进行提升和延展,建设青绣发展的特色街区,营造以丰富的青绣高端定制精品、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体验商品等系列主要产品的交易带,推动以青绣产业展示、交流和交易,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结合。二是打造生态片区,依托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充分发挥区域优越的自然禀赋,实现生态与文旅的相融相合。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289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苏晓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打造青绣品牌 推动青绣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海东发展建言献策,经我市认真研习,反复讨论,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海东市将“青绣”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在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品牌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探索出了一条“非遗+市场+旅游+就业”的发展新路径。目前,全市有“青绣”经济实体74家(公司54家、个体工商户19家、专业合作社1家),掌握“青绣”技艺的绣娘42000余人,其中长期从事“青绣”的绣户4000多户、绣娘6300余人。企业固定绣娘人均年收入35000元左右,季节性绣娘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围绕“青绣”产业发展,我们作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组建成立青绣总部经济,培育“金盘绣”“圣驼”“匠魂”“银龙”等“青绣”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工坊+农户”产业模式,打造“青绣之源”金名片,加快“青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67.3万元(互助县4246万元、循化县320万元、民和县200万元、乐都区189万元,平安区66.3万元、化隆县31万元),用于建设“青绣”孵化基地、升级工坊设施、培训专业人才等,扶持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强化产品研发。加强与省工艺美术协会、青海师大、青海民大的紧密合作,研发“青绣+民族风”文创产品200余款,积极推动“青绣”产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荣获各类奖项100余项。利用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直播带货,扩大“青绣”展销市场。四是加强品牌培育。组织“青绣”企业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合肥推介会、无锡推介会等文化推介交流活动,精心筹办全省青绣行业技能大赛,全力提升海东“青绣”知名度。金盘绣、素隆姑公司被评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土族盘绣作为“千行百品就业行”劳务品牌亮相全国。五是加大人才培养。依托全市非遗传承人、文化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和校地合作等项目,分层次举办“青绣”培训班180余期,培训绣娘9000余人(次)。建立“青绣”产业发展奖励机制,激发广大绣娘提升技艺、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青绣产业作为展现河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带动青海省广大农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品牌产业,我们将持续扶持壮大青绣产业发展。一是强化产业基础。加快文创中心、非遗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青绣”工坊。利用现代科技和自媒体营销模式,加快产品研发创新,推动“青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品牌培育。持续打造“青绣之源”品牌,推进“青绣”品种向品牌转变。加大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亿元产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组建专业团队。发挥海东市文创中心作用,深入挖掘传统技艺文化内涵,建立研发团队,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实现技术新突破。搭建自媒体运营团队,开辟宣传销售新路径。四是推动技艺传承。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的“绣娘”,传承“青绣”技艺,建立健全创新发展机制,实现“青绣”产业持续向好发展。
您对我们的办理和答复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中,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谨以答复,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请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孟占泓
联系电话(传真):0972—8610996
电子邮箱:hdszf1323@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