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牢记初心使命 奋楫时代征程 奋力推进“五个新海东”建设再出发
来源:    时间:2022年04月25日    

海东日报讯(记者 李富生)自市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海东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推进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建设,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海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打造河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特色农作物比重稳定在86%以上,粮油蔬菜产量占全省比重均在40%以上,占据了全省农业的“半壁江山”。金属冶炼、建筑材料、水力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产业、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青稞酒、富硒、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互助土族故土园、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旅游示范区成为全省热门“打卡地”,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 “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四张金色名片享誉全国。

城市发展方面,海东坚定不移走城市崛起之路,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坚持西宁海东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港城一体的“四个一体化”发展理念,设立河湟新区,与乐都区、平安区同城规划、组团发展,统筹推进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镇建设,六县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4%,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

海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承“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每年财政总支出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教育、住房、养老、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43倍和1.51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和医保基金风险防控走在全省前列,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累计投资26.27亿元,新建各类学校18所,实施教育项目802个,重点实施市级四所高中改造和城市核心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创新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市63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84万户、17.57万绝对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生态保护方面,海东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投资37亿元推进绿色海东“333”工程,连续5年开展春秋两季百万人次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规模化林场建设等工程,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十三五”期间造林面积居全省之首,绿化总人次、数量、面积均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海东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实践引领,投资7.08亿元,实施人口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项目873个,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得到大幅提升,并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的基础更加稳固。法治海东加快建设,《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成为全国在该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树立了文明海东新样本。《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已正式实施,成为第一部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制定的法律规范。入选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深化“枫桥经验”海东实践,信访量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六县区均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区称号,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海东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市、县区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和行政服务中心,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1项,下放186项,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万户。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国企体制改革、国家级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互助县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信社改制全面完成,成功组建海东农商银行。河湟新区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深入实施,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持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