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让土族盘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    时间:2022年05月06日    

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十指春风绣芳华,纤纤巧手舞霓裳。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盘绣园里,百余名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古老的民族历史穿梭在七彩丝线间,将美好的生活希望绣进手中的方寸天地里,让“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

这些绣娘都来自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年来,乘着产业转型发展、文化繁荣兴盛的东风,依托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资源,金盘绣公司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打造“青绣之源·盘绣之乡”文化产业品牌,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今年,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获“海东市劳动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土族盘绣,以“两针两线”的独特针法、丰富艳丽的色彩应用、古朴生动的图案展现,久负盛名。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青绣品牌中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重要绣品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青绣技艺,2007年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它也成为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主要开展对土族盘绣、土族服饰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刺绣品的研发制作,以及土族盘绣、服饰技能人才的培训等工作。

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技”的生产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金盘绣公司将土族盘绣这项古老的指尖艺术转化为助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途径,通过盘绣产业化发展和帮助异地搬迁农户集中生产的形式,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和品牌产业打造,并通过建立盘绣园集中生产分地区、分人群,按不同产品类型发放订单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妇女致富,实现了土族妇女利用“村头、炕头、手头”技艺自主创业。

班彦村的绣娘张卓麻什姐是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也是村里盘绣产业发展的带头人。20174月,金盘绣公司董事长哈承清来到班彦村了解情况,在张卓麻什姐家看了她的作品后爱不释手,就盛情邀请张卓麻什姐和同村的绣娘加入公司。为了方便绣娘们在家门口就业,公司与班彦村建立了“公司+村党支部+盘绣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并在村里建起了土族盘绣园。期间,金盘绣公司组织班彦村70余名绣娘开展统一培训,之后还给予部分绣娘外省为期十天的针线学习机会,让绣娘们开了眼界。慢慢地,来到盘绣园的绣娘达到145人,班彦村里盘绣产业的新大门就此打开。

“培训结束后,公司就下了订单,四五天收一次,也不愁做好了卖不出去。”张卓麻什姐说,在公司的带领下,村里的绣娘有了工作,也有了固定的收入。

当了盘绣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后,张卓麻什姐的生活也变得忙碌了起来。现在,张卓麻什姐每天会帮绣娘们配线,指导绣法,“做的图案都一样,用的线也都一样,但有时候就怕针法错了,影响整体效果,我们现在不仅抓产业,还抓盘绣的质量。”。

为加大绣娘团队尖端人才培训力度,使产品规范化、产业规模化、团队专业化,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利用自身技艺优势发展致富,金盘绣公司以“扶志”“扶智”“扶技”的培训帮扶模式,组织非遗传承人群进高校研培班、输送优秀绣娘外出学习,提高绣娘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的积极性。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开展绣娘培训50余期,2500余人次。目前,绣娘团队从最初的107名发展到今天的5380名,共带动533户建档立卡贫困绣娘脱贫。企业先后获得“青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海东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青海省基层妇女干部培训实践教学基地”等荣誉称号。

同时,该公司在国家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和青海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在互助县五十镇、丹麻镇成立“土族盘绣妈妈制造合作社”,吸纳脱贫户24户,在全县建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0余家。公司盘绣产品年生产量达5万余件,通过“唯品会”等平台线上销售,近三年累计销售收入达16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实现了“技艺传承”与“增效增收”的“双赢”。

“前些年,我们十位绣娘耗时两年才绣完的土族婚礼十米长卷,现如今已被互助县文化馆收藏。”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哈承清自豪地说,盘绣这项古老的指尖艺术,让土族农村妇女脱贫增收有了底气。

据哈承清介绍,近年来,公司抓住各地各类博览会、研讨会、交易会机遇,强化宣传营销,共组织参加各类交流活动200余场次,甚至走出了国门,让“青绣之源·盘绣之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我们将努力践行海东精神,以‘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为使命,努力带动更多妇女致富,让土族盘绣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哈承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