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河湟大地处处劲吹文明风
来源:    时间:2022年05月31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近年来,海东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进行广泛调研后,结合全市实际制定出台了《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近日,记者走进平安区三合镇,探访《条例》实施后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三合镇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在全镇掀起了求破求立、崇尚文明的新风尚。工作人员从《条例》颁布的背景、意义、内涵入手,结合近年来相关审判案例,向群众讲解了婚姻案件中由于彩礼较高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家庭因给付不了高额彩礼费而产生的社会恶性刑事案件,并印制《条例》宣传材料放置在办事服务窗口,拓宽宣传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将移风易俗的政策根植于群众心中。

记者了解到,三合镇18个行政村均围绕《条例》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对宴请标准、桌数、人数,违约处理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做到了“规矩自己定、事情自己办、监督自己管”,节俭成为村民自觉自愿的行为。

庄科村村民白玉珍的儿子结婚,与家人商议之后一致决定,摒弃大摆筵席的惯例,仅招呼亲友在家吃个家常便饭。白玉珍说:“不能只考虑表面上的风光,幸福感重在内心,不是拿出来让别人看,与别人比较得来的。”

身教胜于言传,在她的影响下,村民都逐渐转变观念,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红白事方面更是推行一切从简、不大操大办。

“移风易俗改变的不仅仅是‘天价彩礼’等一些现象,还有大家的观念。”条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明说,过去很多家庭困于陈规陋习,一场婚事往往要耗尽一个普通家庭多年的积蓄,甚至负债。近几年,许多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执着于其余人的看法。

“孩子成家,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给人看的。”近期女儿刚刚出嫁的王阿姨说,对于过去的“天价彩礼”,王阿姨表示,新家庭的成立需要两个家庭共同的努力,而不是由一家独立承担。

行走在平坦的乡间道路上,记者的耳边传来的都是群众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带来改变的赞叹,文明新风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了百姓心田,滋润千家万户。

据三合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持续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三合镇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人多了;餐桌上铺张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闲暇时喝酒、打牌的少了,看报、娱乐健身的多了……全镇汉族婚事费用平均下降4万元左右,丧事费用平均下降1万元左右,村民之间的随礼攀比等现象也几乎不见了。

移风易俗带给三合镇群众的改变,仅仅只是海东市群众精神面貌变化的一个缩影。

自《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各县区积极完善村规民约,针对农民群众实际情况,对结婚彩礼、操办规模、办席标准等予以上限控制,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

全市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和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内容,各县区将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倡导婚丧嫁娶文明新风作为一项硬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县区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引导他们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推动者。婚丧嫁娶简办新办蔚然成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移风易俗为河湟大地人民精神风貌的改变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