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海东市集中整治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26日    

海东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各县区和行业部门责任,采取“长牙齿”的硬举措,全力推进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和撂荒地集中整治,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有序。

一、排查整治情况

(一)耕地“非粮化”情况。全市累计摸排耕地“非粮化”9.23万亩,主要集中在湟水两岸地区,占全市耕地“非粮化”总面积的98.37%。从种植类别看,绿化苗木6.57万亩,中药材1.41万亩,花卉0.29万亩,其他作物0.96万亩。从耕地类型看,在永久基本农田内种植3.9万亩(其中:绿化苗木2.65万亩,中药材0.81万亩,花卉0.12万亩,其他作物0.32万亩),在一般农田内种植5.33万亩(其中:绿化苗木3.92万亩,中药材0.61万亩,花卉0.17万亩,其他作物0.63万亩)。目前,全市已完成清退4.26万亩,完成率46.15%。

(二)撂荒地情况。2021年共排查撂荒地5.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均为一般农田。按成因分析,种植效益低撂荒2.23万亩,占39.19%;举家外出务工而撂荒0.67万亩,占11.78%;劳动力缺乏撂荒0.34万亩,占5.97%;农田水利等设施薄弱而撂荒2.45万亩,占43.06%。截止5月底,全市5.69万亩撂荒地已全面复耕复种。

(三)未耕地情况。市自然资源部门“三调”反馈全市有未耕地60.51万亩,截至目前已核实未耕地图斑数38053个,面积64.21万亩。经核查,属于退耕还林地10.53万亩,林地0.95万亩,天然牧草地4.66万亩,其他类型耕地7.84万亩(轮歇休耕地2.18万亩,建设用地1.1万亩,征迁划出0.68万亩,田间道路、田埂、水渠等其他类型农用地0.74万亩,水库、河道、坟地等3.14万亩)。19.73万亩属于未耕地中,达不到复种条件的11.05万亩(其中:砂石地0.27万亩,地下水位高0.08万亩,陡坡地8.68万亩,耕作层薄0.18万亩,无道路0.61万亩,无水源或缺水利配套0.78万亩,灾毁地0.27万亩,水毁地0.18万亩),已整治8.68万亩。

(四)“非农化”情况。省级下发我市“非农化”疑似图斑21万个,面积72万亩。经内业核查,初步确定全市“非农化”面积25.23万亩,各县区正在组织开展“非农化”疑似图斑外业核查,进一步确定“非农化”问题类型、面积、违法主体等基础情况,并稳妥有序推进问题整改。截至目前,我市已通过完善建设用地报批手续整改耕地“非农化”问题1745亩。

二、主要措施

一是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海东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撂荒地整治工作的通知》《海东市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每块耕地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加快了排查整治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是精准施策挂图作战。逐村逐户逐地块摸清耕地“非粮化”及撂荒地的地点、面积、类型、承包农户和流转主体,建立县区、乡镇、村级三级排查整治台账,逐地块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做到不漏一块、不落一户,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对于撂荒地和未耕地,采取社会化托管一批、合作社流转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批、水利设施配套一批的措施,对坡度大、盐碱地、缺水撂荒地因地施策、分类处置,实现应种尽种。制定了《海东市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方案》,确定了整治目标,2022年完成3.3万亩,完成率40%,2023年完成3.3万亩,完成率40%,2024年完成1.66万亩,完成率20%。整治方法上不搞“简单化”“一刀切”,有序引导农户逐步退出“非粮化”经营种植,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一般农田按照优先次序,提高粮食作物种植比重。

三是坚持督导宣传并举。成立六个督导组,由6位常委、6名副市长带队深入县区督导,市政府和市纪监委召开整治工作联席会并进行联合督查,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常态化检查组,实行“周报制”“半月调度制”,确保全市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向农户发放《致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关于撂荒地复垦复种的通告》等宣传资料,强化宣传引导。各县区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乐都区岗沟街道晁家村两委采取“自家清、亲属清、党员清”的模式,平安区平安、小峡街道采取“党工委摆擂台、支部大比武”,互助县加定镇采取“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的方式,红崖子沟乡采取“面对面”宣传引导、“点对点”逐一清除、“片对片”统一推进的做法,确保了整治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尽管我市在耕地“非粮化”及撂荒地整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耕地“非粮化”及撂荒地整治群众主动性不强;部分地区水利设施老化,影响撂荒地复种的积极性;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地亩生产投入;部分撂荒地因撂荒年限长,与林地、天然牧草地融合,整治投入大,整治后产出效益低等问题。下一步,海东市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耕地“非粮化”及撂荒地整治力度,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加快进度。全力以赴完成省委八项行动和省考市的耕地“非粮化”、撂荒地整治目标任务。及时督促各县加快国土“三调”未耕地图斑排查,尽快摸清全市撂荒地的准确底数。二是创新模式。推进代耕代种社会化托管服务,采取互换、转包等形式,将撂荒耕地流转给有能力耕作的其他农户或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等问题。三是改善条件。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和水渠灌溉维修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资金倾斜。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服务。五是强化督导。推进常态化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监管督导,深入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时总结亮点做法,曝光典型案例,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