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讯(记者 周晓华)近年来,海东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为目标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民族团结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新路子。
海东市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政治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履行民族团结进步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从政治高度、全局视野认识和把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保持思想认识不松,工作力度不减,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并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的实施方案》,统筹优化各类宣传教育资源,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组织,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常态机制和“大宣教”格局。
同时,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纳入全市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谋划,共同推进。坚持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等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和医保基金风险防控走在全省前列。
此外,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以“两山”理论的发展理念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紧紧围绕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改善人居环境,为把海东打造成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兰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基础保障。海东市还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进一步释放治理效能,形成“团结促稳定,稳定促治理,治理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还深入挖掘厚重的河湟文化历史,整合文化资源,探索现实路径,运用“文化浸润+”模式,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