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非凡十年历尽天华成此景——非凡十年看海东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时间:2022年10月10日    



海东日报记者 李富生 摄影报道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翻开历史的记忆,回望来时的路,海东发展快、质量好、变化大、民生改善多,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发展目标,最终落脚在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上。

现如今,行走在海东大地,到处洋溢着火热的干事创业激情。重点项目工地上,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们紧盯目标抢工期、赶进度;农业产业园区里,菜农果农施肥除草、年年收获希望;老旧小区里,处处旧貌换新颜,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海东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感恩奋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水面如玉。走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水汽弥漫,一幅自然山水画徐徐展现在眼前。

“这几年,随着县上大力整治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码头美景成了网红‘打卡地’,多数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顺利实现脱贫。”峡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奎说,每年旅游季,村里特色农家院中,一个个别致的小包厢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就餐。

海东这片饱经沧桑的热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和高度,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集各方之智啃“硬骨头”、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实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小康,目标所在。海东作为全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海东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围绕1+8+10+10+2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创新开展“海东脱贫攻坚十大工程”“1234攻坚行动”“1+9”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制度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全市63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84万户17.57万绝对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摘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

脱贫攻坚给海东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彻底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老大难问题,壮大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新兴产业,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实干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极大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树立了海东的良好形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前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海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强化产业帮扶,扎实开展就业帮扶,做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序推进试点村建设,无缝对接“厕所革命”,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阔步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生态强市 筑牢东部生态屏障

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771.42万亩;

湟水河沿岸48家废旧厂房和391万平方米涉河违章建筑被拆除,148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完成整改,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3项反馈问题整改省级销号,祁连山南麓海东片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的71%

大力实施“生态海东”战略,深入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8%提升至2021年的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7%

……

生态是海东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优势。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海东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的自觉行动,是筑牢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更是打造“五个新海东”的必然结果。

乐都区是海东市的行政中心,湟水河这条“母亲河”在这里穿城而过。这条关乎市民生活质量的河流早已不是当年的“臭水沟”。人们惊奇地发现,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清晨傍晚,漫步在湟水河畔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湟水河中嬉戏玩耍,这些都记录着湟水河的环境之变、生态之变。

“水质一天天好起来,水环境一点点美起来。”这是近两年生活在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流域人民群众共同的感受,也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展现的海东担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海东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大门,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穿境而过,担负着一江清水出城出省的历史责任和坚守国家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海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兴市之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绿色发展蓝图总纲,在绿水青山之间定调海东绿色发展鲜明底色,用系统思维指引海东绿色发展阔步前行,用科学机制保障海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开启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全新路径,让绿色成为海东发展的最美底色,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生态红利。

如今,从“黑色硅铁走廊”到“绿色生态走廊”,从面貌贫瘠的“荒山”到满目青翠的“绿洲”,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海东大地铺展开来,生态底色越来越浓,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革故鼎新 打造河湟文化高地

奔腾黄河,孕育河湟文化,并与河洛、关中、齐鲁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东是河湟文化的核心区、发祥地和承载区。早在60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人类史前文明,成为河湟文化的源流。而如今,无论是将世界面条历史向前推进四千年的喇家第一碗面、中国黄河上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部落聚集区遗址,还是全国唯一的黄河史前地震、洪水灾难遗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

在海东,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以中原文明为主干,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其文化内涵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民间文化的多元性、生态文化的立体性,而今天的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等美誉,更是给河湟文化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寓意,也成为镶嵌在青藏高原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走进河湟文化博物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从远古时期到旧石器时代,再到红色文化浸润过的现代文明,千百年间,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一步步清晰可见。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河湟筑梦·创建辉煌四大主题展厅,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再现、非遗实物等方式,揭开了河湟文化那些恢弘壮阔的历史。

海东鲜明的文化标志,不仅是河湟文化的蓄积,更是海东精神的不断积淀、发展、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东市积极挖掘和利用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力推进保护历史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工作,成功打造具有鲜明河湟文化特质的“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名片,并颁布实施《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为传承、发扬好河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创办了集展示、商贸、交流为一体的青海(河湟)农产品展交会,结束了海东没有农产品展交会的历史;举办了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沿黄河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品牌活动,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发展;参加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将青海拉面、青绣、青稞酒、河湟富硒宴、黄河石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国推介,进一步提升了海东河湟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提升了河湟文化的时代价值。

如今的海东,新时代文化园地百花竞放、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勇攀高峰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今年6月份,总投资20.35亿元的青藏高原牦牛产业示范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8月份,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海东投资600亿元的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成为近年来引进的投资额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项目。

项目是推进一切工作的抓手,经济转型需要项目来引领,城乡发展需要项目来推动,民生改善需要项目来带动,只有把项目抓住了、抓紧了、抓好了,建设“五个新海东”的美好蓝图才能实现。

时下,行走在海东市的城乡阡陌,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各类工程车辆往来穿梭,高耸的塔吊挥动着巨臂,工人们挥汗如雨,为海东发展“添砖加瓦”……这些都彰显着海东市大建设大发展的气势和活力,演绎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东市173万各族人民踔厉奋发,以实干笃定前行,实施了一大批强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重点项目,织密织牢了一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掀开新篇章。

——现代农业呈现新气象。农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312万亩以上,特色作物比重保持在86%以上,“全省菜篮子”里装进了更多海东果蔬;

——工业发展汇聚新动能。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建成青海首个高原大数据中心,中钛青锻制造出世界第一长度的无缝钢管,百能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填补国内空白,高位启动青海零碳产业园建设;

——服务业迭代铺展新图景。互助土族故土园晋升5A级景区,喇家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成为全省热门“打卡地”,建成青藏高原首个内陆保税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

——城乡建设绘就新画卷。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39.03平方公里上升到2021年的79.97平方公里;累计改造农牧民危旧房18.34万户、棚户区9.4万套,解决30.1万城镇低收入困难人员的住房问题,惠及农村人口约54.9万人;

——民生事业交出新答卷。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六县区全部摘帽。推动城乡居民各类保险参保率达100%,“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创办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控辍保学工作得到国务院高度认可,乐都区“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模式在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率先在全省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立海东农商银行,全省首家“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县域支行正式开业,建成全省首家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

翻开十年的成绩单,海东经济发展“含金量”十足:2020年历史性荣获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奖,乐都区、民和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三县区GDP突破百亿元大关,全市经济总量跨上五百亿元台阶。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4.71亿元,是2012274.13亿元的2.02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16.249.534.3调整为2021年的14.539.446.1,实现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十年累计完成投资4377.6亿元,年均增长19.3%,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