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特色农业持续推进 乡村振兴稳步前行
来源:    时间:2023年08月28日    

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坚持兴产业、稳就业、促消费、通道路多点发力,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前进。

入秋季节的青海东部门户大地,秋粮抢收正酣。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三姓庄村上百亩的草红花田里,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他们收获的不是沉甸甸的麦粒,而是橙红色的草红花。

三姓庄村草红花种植大户马孝福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6.67公顷草红花,来他的地里务工的有周边五个村的村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挣钱的梦想,而他的每亩草红花收入能达到4000元。

今年,古鄯镇投资166.72万元在三姓庄村大力发展草红花种植产业,不断提升乡村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古鄯镇人民政府组织委员祁海英表示,今年在三姓庄村种植草红花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帮扶、联农带农,接下来该镇将积极走规模化示范化发展的路子,通过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拓宽销售渠道等措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草红花并为当地群众搭建务工平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立足当地自然优势,投资300万元建立10座温室大棚用于培育马铃薯脱毒育苗。当天上午,上一村“第一书记”陈海云正与峰堆乡副乡长李建华查看今年的马铃薯脱毒育苗情况。

“我们打算依托这10个大棚,把沃土5号马铃薯进一步培育好、推广好,把原种引进来,将马铃薯脱毒育苗后续的工作做好。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来增加农户的产业收入。”陈海云说道。

上一村马铃薯脱毒育苗温室大棚的建立,从根本上填补了乐都区专业合作社种薯自主研发培育的空白。该项目由上一村村委会将温室大棚租赁给合作社进行种植,通过签订租赁合同支付租赁费用的方式运行。吸纳脱贫家庭劳动力至少5人实现就业,促进增收。项目实施后年培育脱毒种薯苗能达240万株,每年为乐都群众提供马铃薯原种2万粒。收益的 6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40%用于农户分红。

李建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峰堆乡以产业“造血”再升级为主导,紧紧围绕打造“高原种薯”金名片,因地制宜投入了110万元用于马铃薯扩种繁育项目,接下来,峰堆乡将以上一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依托,继续开发乡村涂鸦打卡、南山射箭、“马铃薯发展论坛会”等特色产业,带动吸纳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发展餐饮民宿、销售农畜产品等增加收入。

产业旺了,村民的日子也就旺了。在中坝藏族乡泉脑村芨芨草扫把扶贫车间,6名来自本村的工人正在熟练地捆扎芨芨草。

操作工李艳珊以前为了工作四处奔波,如今,扶贫车间建到了村里,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让她心里幸福满满。“现在我上了年纪,去外面打工不太现实,在这里每天能挣90元,挺高兴的。”李艳珊说道。

泉脑村妇联主任赵红霞告诉记者,目前在芨芨草扫把加工厂务工的村民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加工好的扫把配送销售至各乡村,已出售了1500把。

如今,红火的产业在海东大地屡见不鲜,依托产业带动,群众鼓了腰包,乡村振兴也有了底气。

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针对全市“产业培育难、就业增收难”的实际,市乡村振兴局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强特色产业、抓稳岗就业、促农民增收”的明确要求,重点在产业项目的合规性审定及推进、脱贫及监测户劳动力稳就业督导方面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市先后投入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资金达37.47亿元,实施项目1218个。

接下来,市乡村振兴部门将聚焦群众增收、问题整改、资金支出、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帮扶、乡村建设、能力提升等八个方面,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严从实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