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初秋,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种植的青蚕豆开始采摘上市,新鲜的蚕豆经过取皮、包装等深加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内外。
“合作社今年种植了300亩蚕豆,雇用了当地村民来种植基地打零工,每天工资有80元,从种植、田管到采摘,村民一年收入大概在6000元至7000元。”互助县东和乡锄禾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占云介绍,眼下,正值蚕豆采收旺季,合作社每天雇用当地群众前来采摘青蚕豆,以此增加收入。
为了帮助群众销售青蚕豆,青海一家收购公司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青蚕豆,销往深圳、上海等地,再经过深加工后销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既解决了销售问题,又保证了销售价格。
“我们公司收购青蚕豆已经有4年了,蚕豆成熟收割后,百姓一亩地能收入2000多元,青蚕豆一亩能收入3000元。”该公司负责人孔德发说。
互助县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种植的蚕豆粒大皮薄、饱满均匀,产量高、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互助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县种植近6666.67公顷蚕豆。同时,发展优质青蚕豆产业,成功闯出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为打造互助“七彩农业”金名片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关键在于产业。为此,海东市用“一棵菜”“蔬”写乡村振兴新图景,聚焦蔬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
近年来,海东市以创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目标,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1万公顷以上,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保持在86%以上,海东在全省“菜篮子”生产保供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立足冷凉气候和反季节优势,海东市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供港蔬菜,扩大粤港澳、南方市场蔬菜输出。在互助县塘川镇、台子乡、南门峡镇、东和乡、丹麻镇等7个乡镇建立高原夏菜、供港生产基地800公顷;在乐都区高店镇、雨润镇、寿乐镇等乡镇建立高原夏菜基地1333.33公顷,种植西生菜、苦菊、菜薹、葱蒜类的适销对路品种。同时,开展“供港澳”备案和认证,建立完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狠抓物流快送、信息畅通,及时采挖、分拣、打包、装车,采收后紧接复种,亩均收入近万元,带动4万余户农民种植,产值达3.5亿元,成为农业生产发展有赚头、有奔头的优质产业。
作为海东市党建引领下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更是海东乃至青海省的“菜篮子”。
“这几天正是辣椒采摘的季节,今年的辣椒品相好、口感好,欢迎大家带着亲朋好友来采摘。”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辣椒棚里,鲜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前来务工的村民提着小桶穿梭在大棚里,正在采摘辣椒。
行走在产业园,各种蔬菜瓜果在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内茁壮生长。循化县“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现有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棚)578栋,智能连栋温室2万平方米,配套水肥一体化的种植系统、工厂化育苗系统以及保温、保鲜、防护等辅助工程。
近年来,海东市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蔬菜样板”建设,发挥“黄河彩篮”产业园效益,形成以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互联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及“一个品牌,两个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培训孵化中心),四个功能区(示范区、生产区、休闲区、物流区)”的发展布局,年产辣椒、番茄、西葫芦、循化线椒、“博洋9号”甜瓜、麒麟西瓜、无花果等果蔬约4500吨,产值达2000余万元,吸纳200余人实现了就近就地稳岗就业,年务工收入达500余万元。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百姓富。海东市各县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在市场需求的激励下,海东市蔬菜产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不仅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实现了增收、顾家两不误,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