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黄河岸畔富人家
——走进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
来源:    时间:2023年10月13日    

海东日报记者 韩世伟 报道

一条条通村、通社公路延伸到老百姓家门口,基础设施完善,沿途景色宜人……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牙什尕镇党委、政府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育出牦牛、欧拉羊、林麝、蜜蜂、冷水鱼等一批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好。

冷水鱼养出致富“热经济”

黄河水面碧波荡漾,一口口网箱整齐排列,成群的冷水鱼在箱内欢快游动,微风吹过,泛起粼粼波光;养殖场的工人拎着鱼食,一勺一勺地往网箱里抛撒,引来鱼儿争相抢食……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牙什尕镇牙什尕村的昌信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马木沙正在招呼工人将新进的一批鱼苗投放到网箱中。

“这些冷水鱼的鱼卵都是从丹麦进口的,在孵化场经过孵化后,投入拉西瓦水库试验水域,等鱼苗适应黄河水之后,运到这里进行养殖。”马木沙向记者介绍说,他并不知道丹麦具体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但他知道丹麦的鱼卵品质上乘,所以年年都有进口。

昌信水产养殖合作社拥有22口圆形大网箱,46口方形网箱,饲养面积达6亩,目前网箱中育有三文鱼、金鳟鱼、虹鳟鱼、大西洋鲑鱼等多个品种,大鱼1.5万尾,小鱼4万尾。“去年年收入达到了37万元,今年估计有60万元。”谈到养鱼带来的如此傲人的收益,马木沙笑得合不拢嘴。

但成功的背后却是马木沙不为人知的泪水与坚持。据马木沙回忆,早些年,他曾在牙什尕一带的黄河库区养殖网箱冷水鱼,成功养出了一批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远销浙江、上海等地。然而正当马木沙打算继续规模化养殖之际,2019年黄河上游水位上涨,给他的养殖基地带来不小的打击。“那段日子连着下了好多天的大暴雨,黄河水位开始上涨,再加上上游水库放水,合作社网箱里的鱼都是成片成片的死,损失特别大。”提起这段往事,马木沙依旧忍不住哽咽。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化隆县政府积极为他提供补偿,帮助他重振冷水鱼养殖产业。“现在每尾鱼苗政府补贴1元,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也给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在政府扶持下,2020年年初,马木沙修好破损的网箱,从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孵化基地购买2万尾鱼苗投放到网箱,往后的每年他都会新进一批又一批的鱼苗,昌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也逐步壮大起来。

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的马木沙早已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的基地出产的冷水鱼远销省内外市场。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向省外销售12吨黄河冷水鱼,水产品远销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目前,马木沙的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17人,带动和辐射农户21家,人均月收入4千元左右。马木沙表示,接下来会不断扩大合作社规模,争取给更多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众人共享更多红利。

近年来,化隆县依托独特的气候和水资源优势,把冷水鱼养殖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项目拉动、政策扶持等方式,冷水鱼养殖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化隆县已建成水产养殖场14家,核准渔业养殖面积为11公顷,养殖品种主要为三倍体虹鳟、三文鱼,网箱存尾数30.73万尾,冷水鱼养殖存箱产量为191.24吨。20231月至8月份销售量为25吨,销售额达150万元。

小山沟里“牛劲儿”十足

“哞哞哞……”来到牙什尕镇下多巴一村的化湟养殖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牛棚、堆积整齐的草料,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正沐浴着阳光,悠闲地吃着草料,工作人员不时添些草料,精心呵护着这些发家致富的“功臣”。

记者了解到,该合作社自2020年成立至今,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存栏达2400头,年出栏可达5000头,养牛场的青贮饲草增加到了1万吨左右。

整理草料,给牛喂水,打扫牛棚,仔细观察每头牛的生长发育情况。马金龙说,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虽然雇了工人,但自己的“牛事儿”还是喜欢亲力亲为。

通过多年养牛的摸索与积累,马金龙已成为附近有名的养牛大户,经常帮助邻里周围解决大小“牛”事。马金龙向记者介绍道:“现在牛舍里的主要品种是西门塔尔牛和牦牛,其中西门塔尔牛具有繁殖力快、难产率低、适应性强、后期育肥增重快等优势,养的最多。”

对养牛马金龙有一套自己的“养牛经”,对牛饲料、水源、环境要求极高。马金龙坚持用从农户手中收购来的玉米秸秆,经处理变为青贮饲料进行喂养,水源是来自于山间的泉水,生态自然,无污染。为了让牛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马金龙每天安排专人打扫牛舍,清理牛粪、消毒、驱赶蚊虫。

“合作社的牛主要销往四川省成都市,到目前为止,已经卖了3000多头牛,收益还是很不错的。”谈到养牛的效益,马金龙笑着说,现在政府全力支持,未来的收益应该会更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马金龙时常这样说。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用工需求量也大幅增加。马金龙优先雇用本村剩余劳动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如今,合作社共有37名员工,月均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群众持续致富增收,实现了合作社与村民共赢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为帮助县域民营企业蓄能发展,化隆县税务局聚力“春风”送策入企,2022年,减免化湟养殖专业合作社企业所得税70多万元,有效为企业减负“增氧”,更好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税费减免的这笔钱让我们企业缓解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得以盘活企业资产。”谈及企业发展,马金龙感受颇深,他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发展壮大养牛事业,带领村民做强牛产业,共同“犇”向“牛日子”。

一人带富父老乡亲,一业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在牙什尕镇,从一个人搞养殖到一群人做一项产业,特色养殖产业在牙什尕已是遍地生花,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