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以学增智强本领 真抓实干促发展
——海东市以主题教育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18日    

海东日报记者 尕桑才让

市委领导带队深入一线调研,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推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提速提效,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实办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教育见行见效的重要抓手,树牢以学促干的鲜明导向,将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有效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坚持深学细悟,把牢推动发展的“方向盘”

市委坚持以学为先,干字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问题,带着问题学,奔着办法悟,朝着目标干,把推动落实兰西城市群建设、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构建6+N”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高原特色生物等新兴产业,成为海东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引擎。

市委中心组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兰西城市群建设、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深入调查研究、组织现场观摩、分享调研成果,进一步厘清了“干部要干”的思路。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首个“飞地经济”项目合作共建协议,携手打造零碳技术集聚区和先行示范区,构建起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结合海东市特色农业产区、绿色生态宜居、河湟文化聚集等地域优势,围绕产业“四地”建设,深入学习研究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海东市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海东市加快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海东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方案,建成“黄河彩篮”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成功举办高原农产品展交会,形成了“高原、绿色、富硒、有机”农业品牌优势。

坚持解难纾困,打好为民服务的“组合拳”

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海东市紧盯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紧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问题,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主题教育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统筹安排领导干部分类别、分范畴、分层次开展精准调研,通过壮大实体经济、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写好惠民文章,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截至目前,市委常委班子以上率下,采取“基层点题、群众出题、主动破题”等方式开展调研28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934次,形成有深度有价值的调研报告296篇,通过调查研究制定11条惠企利企措施,共为亟须融资的12户大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发放贷款1.81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紧扣专项整治自选动作,制定1+3+10+N”整改配套方案,解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37条。结合群众期盼,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惠及41个小区2万余户居民。同时,建立市级领导主题教育联系点机制、领导干部包案化解信访积案责任清单制和领导干部深入落实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常态化落实三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全面梳理基层反映的痛点问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共查摆发现问题666条,形成科学决策755项,转化工作成果327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摸底排查农村留守儿童1739名,逐人逐户签订委托照护协议,发放儿童保障金818.6万元。开设办证“绿色通道”解决了61个小区2.4万户群众不动产登记难的问题。

全市所有党员积极到村、社区报到,主动认领群众上访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找准对策,通过“一事一策”的具体办法加以解决,全市1.2万余名机关党员积极承诺践诺,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济困、便民服务2万余次,解决各类矛盾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80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坚持制度引领,积蓄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海东市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进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落实融入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去,推动产业“四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政治嘱托、发展厚望、奋进激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口,海东市全面梳理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修改完善制度机制175项、新建制度机制161项。

聚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高标准推进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海东红狮硅基新材料、亿众“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等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项目建设全面加速,新引进蓝剑公司安全智能算力、百度公司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项目,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聚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巩固提升“三大基地”建设成果,加快建设万吨禽蛋生产基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已累计注册农畜产品商标3365种,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8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8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

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精心设计旅游环线、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提升服务能力,新增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打造了彩虹部落土族园“天佑德不夜城”、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特色民俗和美食等旅游打卡点,直观再现河湟人文历史,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收入达48.48亿元,同比增长34.85%

聚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加快天蓝公司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龙公司5万吨负极材料等锂电配套材料项目建设,全力支持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以“三山、三水、三峡”工程为抓手,以最严的纪律推动地方性法规全面落地,并结合农闲时节,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民秋季义务植树、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完成秋季义务植树343.15万余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前列,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出城出省。

坚持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通过严格思想淬炼、锤炼政治品格、服务中心大局、践行为民宗旨,推动解决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加快建设海东拉面产业基地,建成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实现拉面政策咨询、注册服务等事项“一网通办”……今年全国新开拉面店376家,新增就业人数1617人,拉面相关经营性收入达111.5亿元,并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拉面大赛,推动构建海东拉面产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研究确定“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机制,全面落实《海东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若干措施》,取消下放承接行政审批事项379项,削减57%,市县区两级政务中心设立45个专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时限由80个工作日压减至30个工作日以内,将项目开工建设前期时限由240天压缩至90天,成为西部地区的最快速度之一,社会公众对海东市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彰显了海东服务,体现了海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