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冲破黑夜的希望之光
——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6日    




海东日报记者 尕桑才让 周晓华 摄影报道

12182359分,地震突然袭来,刹那间,地动山摇,积石山6.2级地震波及河湟谷地。

痛失至爱,房屋倒塌,财产受损……

灾难面前,海东市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抢险救人,安置群众;关键时刻,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抢险救援,攻坚克难,鼓舞士气,凝聚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力量。

在这个黑夜中,在这个寒冬中,党徽闪耀,党旗飘扬,如同金色的阳光,穿云破雾,消除了阵阵恐惧,冲散了地震阴霾,让希望重回大地。

“我们要快一点,再快一点”

“我们要快一点,再快一点。”

“同志们,民和是我们的驻地更是家乡,我们和灾区群众血脉相通、骨肉相连。”

“大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投入到搜救当中,大家有没有信心?”

19日零时二十五分,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垣北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孟昶正在作战前动员。“快,一定要快,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绝不能放弃!”

面对高寒低温的考验,面对泥泞道路和随时有房屋倒塌的风险,孟昶带领队员第一时间深入救援现场,先后在三个救援点救出4名被困群众。

孟昶是一位入伍转员21年的老兵、19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经验丰富、久经“战场”的战训骨干和优秀的消防长。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战场”,孟昶并非孤军奋战。

在救援现场,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双拥路特勤站站长助理刘晓鹏率先垂范,带头深入最危险、最复杂的救援点,尽管鞋子被淤泥埋没了,裤子被寒气浸透了,手掌被钉子划破了,但他依旧坚守在救援一线。

“刘助理是我们的老班长、是师父,更是主心骨。有他在,什么艰难险阻我都不怕,”特勤站一名消防员说道。

也许是坚定的信仰,让这个年近40岁的老队员奋不顾身始终冲锋在救援最前沿;也许是竭诚为民服务的使命,让刘晓鹏主动放弃休整,连续7小时坚持不懈地搜救。

地震发生后,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救援现场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委和两个临时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三个党员先锋队和两个青年突击队,划分“党员责任区”,努力克服高原高寒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机械作业+犬嗅标定+人工挖掘”的方式,运用“先易后难、土洋结合、多点监测、定位搜索”的战术战法,全面构建“地表+高空+定向”的全方位立体救援体系,筑牢救援一线“红色”堡垒,让“火焰蓝”和“消防橙”成为灾区群众心中的“放心色”和“保护色”。

157人连续奋战19小时

“电来了,灯亮了,晚上再也不用怕黑了,谢谢‘电’叔叔。”122010时,国网海东供电公司应急抢险党员突击队队长马育林刚给中川乡喇家村一社受灾群众的安置帐篷通电,帐篷中依偎在母亲身旁的小朋友高兴地说。

地震发生后,电力设施及线路受损,受灾地区出现断电现象。

经过半小时的集结,马育林和16名同事组成一支先驱队伍,连同2台发电车和专业电力应急物资装备迅速赶赴灾区。

国网海东供电公司同步成立地震灾害应急抢险共产党员突击队,下设3支小分队,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党员突击队队长和副队长,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小分队队长,83名以党员、团员青年等为主力组成的突击队赶赴一线。

19日凌晨137分,马育林一行到达了民和县官亭镇,他们发现民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已经停电一片漆黑,医院门口陆续送来了不少伤员,可是医院的备用电源也发生了故障,众多伤员急等救治,现场情况十分紧急。

马育林和同事们立即开来一辆500千瓦应急发电车,几分钟后,抢修人员将发电车顺利接入医院,瞬间一片光明,所有伤员依次被送进了诊室……马育林和同事们立即又赶往了下一处。

与此同时,黑暗中正在巡视设备的国网海东供电公司青年突击队队员尤索夫发现,前方官亭镇中石油加油站排起了一支长长的队伍,因为停电加油站无法正常加油,车辆只能原地等待,其中,很多车辆还是救援车。

青年突击队迅速跳下车,开始抢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队员们一刻也不敢停,你累了换我上,我停下了他接着……就这样,经过半小时的抢修后顺利为加油站接入了一台500千瓦应急发电车,加油站终于恢复了供电,一辆辆加满油的车辆鱼贯而出。

在排查电力隐患的这些天,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队员们迎着冬夜的寒风,一边走,一边沿路挨个排查,发现一处立即开始处理,随着后续地震灾害应急抢险共产党员突击队的赶来,他们这支队伍逐渐壮大,抢险工作也快速推进。

渐渐地,电力抢险队形成了一支拥有157个人的队伍,他们排查、立杆、架线……整整19个小时都在与时间赛跑。191921分,国网海东供电公司所辖受损供电线路全部恢复供电,受灾地区1.59万户群众恢复用电。

恢复供电只是第一步,保障灾后帐篷的照明用电,成了应急抢险队伍接下来最主要的任务,找电源、接线、装灯泡、安开关……冬夜凌晨的寒风不停地蹂躏着电力抢险救灾人员,队员们脸颊冻得通红。

在众多的安置点,广大群众不约而同为连夜不停奋战的电力抢险人员送上热茶、姜汤等祛寒的饮品,纯朴的村民用行动表达着对电力员工的感谢。

“手拉手 亲帮亲,一起渡过难关”

“现在通往灾区的路畅通吗?我们有一批棉衣支援灾区。”121916时,海东市民和县公安局中川派出所电话响起,刚从救援现场返回派出所的辅警张庆让接到群众电话询问。他答复:“谢谢你们,我们的执勤人员一直在岗,全力保障救援车辆通行!”

灾情发生以来,中川派出所全员出动,配合乡政府深入群众了解受损情况,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安抚工作。中川派出所的村警大部分家在本地,家里有不同程度损失,但大家都想办法克服困难,全力投入救灾工作。

22日,震后第四天的清晨,在金田村的集中安置点上,民和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哈六甲和同事们仍坚守在安置点物资存放处,并环绕场地进行巡逻查看。

此刻,室外温度低至零下15摄氏度,几个人虽然穿着厚厚的大衣,依然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但巡逻却丝毫没有松懈。想到受灾群众和救灾物资的安全,他们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全员紧急集合!”“收到!”哈六甲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全局民辅警不到10分钟时间便统一集中到了公安局的大楼前,任何人都没有一丝犹豫。

当天晚上,哈六甲接到的任务是负责街面巡逻,第二天早上8点,巡逻了一夜后的哈六甲又收到了新的任务——前往安置点负责安置点警务工作。

匆匆赶回家拿了些常用药后,哈六甲便第一时间来到了金田村的集中安置点上。“你们安心休息,有什么需求记得找我们,我们一直都在……”哈六甲和同事来到安置点的帐篷里安抚着受灾群众。

和哈六甲一样,有着丰富基层群众工作经验的王德占是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民警,从到达金田村受灾现场那一刻起,他和同伴们就像“陀螺”一样在安置点上连轴转。

为让受灾群众时刻感受到民警就在身边,他们不间断巡查走访、核实信息登记、协助有序发放物资、调处化解矛盾、宣讲防震知识、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引导群众不传谣不信谣,切实把“警务室”建在了受灾群众的家门口。

金田村的安置点上,一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警务室所在的帐篷上方,帐篷门口清晰标注着“公安警务室”,里面共有12名民警值守,实行24小时勤务模式。

“我们手拉手,亲帮亲,想受灾群众所想,急受灾群众所急,一起度过寒冬。”王德占说。

八旬老党员日夜看护爱心物资

121823时,中川乡清二村干部王玉宁开完村里的年终会议刚到家准备休息。

突然,房屋剧烈震颤。“地震了!”他拉起家人向屋外跑去。

匆匆跑出门外,避险还是救人?就在这时,王玉宁听到不远处响起了鞭炮一样的声响,叮嘱家人跑到村委会广场,想都没想便跑进了漆黑的夜里。

“书记,地震了,赶紧出来,我负责东边的人家,你负责西边的。”

“好好,注意安全,村委会广场集合。”

村党支部书记王跃宗接到电话后,两人迅速挨家挨户敲门让村民到广场避难。

不到半个小时,不光救出了被困人员,剩余的群众也安全抵达了村委会广场。

经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夜,村民在王跃宗、王玉宁以及26个党员的呵护下,空前的团结一致。几天来,全国和同村的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陆续到达广场上,物资分发、安置群众等又成了理不顺的难题。

这时,拥有50年党龄、80多岁的王志良站了出来。“关键时刻,我们谁也别说累,保护群众是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今天开始我看管物资,老党员负责登记发放维护秩序,年轻党员负责搬运物资确保公正公平。”在王志良的带领下,老党员士气大增,年轻党员充满干劲。

1223日中午,王玉宁正在村委会广场大舞台上给每个村民分发物资,见到记者过来,连忙招呼记者去看一看堆成小山一样的爱心物资。

“这些是今天同村的爱心人士发过来的物资,我们准备先给老人和孩子发放保暖物资。”虽然5天来,王玉宁只睡了6个小时,看起来有点虚弱,但声音却如往常一样洪亮坚定。

在现场,记者看见村民自觉地开着一辆辆电动三轮车排队领物资,年轻党员和村上的志愿者按照物资发放表把物资一一搬运到了三轮车上。

隔壁,广场上的折叠式集装箱房里温暖如春,老人在屋里喝茶,小孩在门口玩耍。王志良说,只要团结一致,我们终究会战胜一切苦难!

冬至过后的河湟谷地,虽然比往年更冷,但每个村民的心都紧紧挨在了一起,热乎乎的。

“跟我上,看我的!”

“大家不要慌,穿上衣服,都到外面,不要待在屋子里,赶紧安全撤离。”

地震惊扰了正在熟睡中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村民,让原本静谧的夜晚热闹了起来。

“跟我上!”看着倒塌的房屋以及不同程度损坏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曹旦么村党支部书记曹福林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只能带着村干部和时间赛跑。

“你们去转移群众,我们去检查受灾房屋。”

“主要看老人和孩子,对了,尤其要注意独居的。”

曹福林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手拿大喇叭一遍一遍地喊着让村民安全撤离。

“听到曹书记的声音,我心里就踏实了。”村民闫才生保是村里的低保户,一个人居住,地震发生后,刚开始他都不知道往哪儿避险,直到听见曹福林的声音。

另一边,驻村“第一书记”周拉正在上报受灾情况,边安抚群众情绪,边讲解情况。

黑夜里,一个个佩戴党员徽章的党员干部如同守护神一般降临在了这座村落。道路抢通的、转移群众的、搭建帐篷的……每一个手拿电筒的身影在黑暗中如同星星之火冲散了地震的阴霾。

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化隆县迅速组织党员干部2000余人奔赴灾区,组建由乡镇干部、专业救援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及党员群众为成员的抗震救援服务队17支,分片分点对受灾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看我的!”面对破碎的家园,今年52岁的塔一村老党员洛桑尖措冲出人群,冒着余震的危险,跟着村干部逐户排查受灾情况。“危难关头,才是检验我们的时候,是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上。”他说。

第一时间抵达的党员和干部让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的光。

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佩戴党员徽章和袖套,主动亮出身份,带头冲在抢险救援最前沿,带头承担各项急难险重任务,成为抗震救灾的“主心骨”。

湟水河可以作证,海东市173万各族群众不会忘记。灾难面前,是你们不忘誓言舍生忘死为我们筑起了温暖的家园。

天蒙蒙亮的时候,安置点上的党旗随风飘在空中,一排排的集装箱房里,老人和孩子们还在睡觉。周围的民警在一圈一圈的巡逻,忙了一夜的消防和医护人员又投入到了一天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