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心理干预让惊魂回归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6日    

海东日报记者 陶成录 祁树江 报道

1224日,记者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的集中安置点看到,两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派的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的心理治疗师正在安置点带着小朋友玩游戏,安置点上不断传来欢声笑语。

灾后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及其重要。

“气球的内在压力太大,气球会怎么样?”“会爆炸!”“那我们的压力太大了之后也会不舒服,所以我们要学会释放压力。”随着心理治疗师的引导,孩子们开心地把手中的气球扔向了空中。

随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传出,村民们都走出帐篷看着他们玩耍,用手机拍照记录,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地震后,最容易受到惊吓的群体之一就是儿童,有些儿童处在惊恐之下,压力无法释放,有些儿童会出现哭闹等行为,在此次心理应急救援过程中,儿童是救援队关注的重点群体。”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李静告诉记者,在跟孩子们交流互动时,他们非常配合,设计的游戏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通过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可以让村民们减轻压力。

李静是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我省组成的心理应急救援队的成员之一。地震发生后,省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派的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的心理治疗师、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等省、市、县、乡各级医院组成的心理应急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地区,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救援和干预。

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对受灾群众的心理产生创伤性影响,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群众出现了焦虑、抑郁等情况。此时,心理应急救援队的灾后心理干预帮助受灾群众逐渐重建起了“心灵的家园”。

地震发生后,房屋顷刻间发生了变形,金田村村民兰兰(化名)怎么也打不开房门,她使劲敲打门框,但无济于事。好在余震晃开了变形的房门,她终于跑了出来。

震后这几晚,虽然搬到了集中安置点上的帐篷里,但一到晚上,兰兰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她的脑海中就自动闪现出被砂涌紧追的画面,可能再晚跑一秒,自己就跑不出来了。地震给兰兰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在对金田村受灾群众进行精神心理状况初筛时,救援队发现兰兰及部分受灾群众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后,李静便组织了一次团体心理治疗。

在一座独立的帐篷内,受灾群众围坐一圈。在李静的鼓励引导下,大家从最开始的紧促,到最后倾诉出自己在震后这几天的害怕和慌乱,听到别人与自己有相似的情况时,兰兰忍不住哭了起来。

“哭是一种情绪宣泄,把患者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有利于情绪的后期恢复,我们要先对她进行一些睡眠上的药物治疗。”李静说。

19日到24日,救援队队员一直奔赴在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应急救援的路上,他们对受灾群众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减轻心理痛苦,重拾信心。

“到民和第一天,我们就对受灾区送到医院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初筛,并通过专业评估发现有几名患者症状较重,已进行药物和心理干预。”朱生龙告诉记者。

记者在见到心理应急救援队时,他们正在金田村的安置点上对受灾群众进行回访筛查。

“这几天睡得好不好?心里会不会烦躁?睡觉做不做梦?会不会在睡梦中突然惊醒……”走进每一个帐篷,救援队都会一次次地耐心问出每一个问题,并仔细观察对方的面部和肢体反应。

“我们现在进行的这个工作,能找出问题来是最重要的,最害怕的就是没找出问题,造成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灾群众没有及时得到干预治疗,为今后的生活留下隐患。我们不能漏掉一户一人,要发现问题尽快治疗,让他们尽早回归平静生活。”李静说。

当日,救援队对17名地震受伤住院的患者和10名家属进行了查房并予以心理干预。截至目前,救援队在安置点开展心理巡诊618人,重点心理干预67人,给予药物干预18人,团体心理辅导50人,累计心理干预达194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