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微光虽渺 万丈成炬
​——全市600余名志愿者奋战抗震救灾一线纪实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28日    


海东日报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我是山西人,我要主动加入一线志愿活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就是当地的驻站单位,发生灾情当然要去帮忙……”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随处可见前来支援的人。他们有的是党员、有的是群众、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工人……在一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不约而同来到这。心照不宣地默默奉献,山鸣谷应吹响“爱的集结号”。

12月18日地震发生后,海东市共青团系统迅速行动,积极组织社会各界爱心力量支持民和县抗震救灾工作。

组织民和县40余名青年干部前往安置点,通过多种方式面向受灾群众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心理疏导;组织蓝天救援队30人,在官亭土族中学物资装卸点开展物资搬运工作;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海东分局团委30名青年志愿者前往喇家遗址公园开辟物资转运仓库,为社会捐赠物资提供出入库管理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了20支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有6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一批批志愿者的到来,无不昭示着:团结的力量远远大于灾情带来的伤害。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还有许多国内外的地震灾害我都参与过,我希望用我的经验和力量,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好震后协调安置工作,尽可能地减弱受灾群众内心和身体上的伤痛。”来自山西省临汾市蓝天救援队的队长李刚语气中饱含深情与真挚。他告诉记者,自地震发生以来,他每天都在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思索着如何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李刚就带领92名山西队员出发前往灾区,并及时联系北京天使妈妈基金会一同抗震救灾,为受灾群众带来食物、药品、大衣被褥等生活用品,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

尽管天寒地冻,李刚的内心却依旧火热。也许就是这四面八方的温情,才包裹住了人们心中的寒意,温暖滋生温暖,暖暖相护,才会让这寒夜里多些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加把劲儿,这一车就快装满了。”此时,一阵洪亮的声音打断了记者的思绪,循声望去,几个身穿红色马甲的小伙子瞬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们正在卡车旁麻利地进行着“物资接力”,卖力地将眼前的物资装车,虽然天气寒冷,但丝毫看不出懈怠的迹象。

记者了解到,眼前正在装车的1名带队老师和8名学生来自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积极响应全市共青团系统招纳志愿者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身的烹饪技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能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

当记者问起他们累不累时,祝村鑫同学从他干裂的嘴巴中“挤出”一个笑容,腼腆地说道:“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这些活儿都干得动,搭建帐篷、煮饭、装卸物资,只要有活儿,我们就抢着干。”

说罢,他又开始了手中的活儿,一箱又一箱的“每日坚果”通过他们的双手被传送到货车上,看到这里,记者内心感慨:被接力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一种团结和大爱。

在这场地震中,人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坚韧,在这片曾经受创的土地上,志愿者们纷纷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章勇敢逆行,他们或冲锋在前,或温情守护,或多方奔走,或捐款捐物,他们宛如一束希望之光,为抗震救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微光虽渺、万丈成炬。

与此同时,海东团市委发出募捐倡议,全市广大团员和青年热烈响应,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物、献力献智,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坚实合力,为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突击队员和受灾群众送去关爱。

协调共青团无锡市委、无锡市爱心青年捐赠的60个铁炉子、100张折叠床、100个烧水壶、100个暖瓶、50箱方便食品,与海东市爱心青年捐赠的5000套洗漱用品等送往民和县官亭镇灾区;协调省青基会、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捐赠的500张行军床、400个小太阳送往民和县抗震救灾物资接收仓库……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小组、一项项举措,争分夺秒的背后,刻录着最真实的民生温度。党员、群众、工人、妇女、学生……成百上千的志愿者身影,汇入冬日的高原小县城,平凡而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