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全力以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东新篇章
——海东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来源:    时间:2024年01月17日    

成绩来之不易

2023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9.4亿元,同比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7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7亿元,同比增长14.7%,收支均为撤地设市十年最好水平。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乐都、平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控制在1.1%和0.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1 过去一年,坚持“两山”理念、系统谋划,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4.9%,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完成507个湟水河、1个大通河排污口整治,开展135个黄河排污口溯源、64个有水排口监测工作,实现三大主干河流全覆盖。排查地下排水管网1351.2公里,投资2.2亿元实施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8个,开工建设7个。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6%。申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52项。21个生态保护类项目落地实施,完成10个。国土绿化31.3万亩。义务植树738.7万株。2018年以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各类“体检”巡视共13轮次,反馈问题791条,完成整改93.1%,较去年提升37个百分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28件信访举报案件,总体办结率100%。

2 过去一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累计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7.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9万亩,撂荒地复耕复种5.7万亩。播种各类农作物317.2万亩,粮、油、菜、肉、蛋产量分别达54.4万吨、12.3万吨、72.8万吨、8.4万吨、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3%、1.5%、0.6%、3.1%、24.4%。奶产量4.8万吨。畜禽存栏334.4万头(只),出栏249.9万头(只),分别同比增长5.3%、10.2%。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黄河彩篮”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连续八年举办全省农产品展交会。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31.4亿元,同比增长50%,超任务4.8个百分点。培育规上企业7家、中小微企业306家、创新型企业22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认定省级科技成果17项。实施10个传统产业升级技改项目,24个工业项目建成投运。唐道、上亿商贸综合体正式营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9%、55.7%,去库存周期较前年、去年分别下降29个月、14.5个月,较全省少7.9个月。

3 过去一年,坚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四地”建设成效明显。

建成高原马铃薯和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10万亩。互助成为全国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平安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油菜夏繁基地。建成高原冷凉蔬菜生产基地6万亩,产量14.1万吨,实现产值5.1亿元,分别增长51%、50.8%、60.8%。牦牛藏羊“西繁东育”基地建成牦牛示范点126个、藏羊示范点115个,分别增加26家、31家。青海数据湖、中国电信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逐步集聚,建成标准机架11530个,较上年增加2322个。总投资230亿元的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数据援青”目标考核全省第一。东青装配、氢装上阵一期等项目建成试运行,红狮项目完成投资20.5亿元。承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智力运动公开赛,举办“百龙千狮闹新春”、河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河湟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打造基层文化示范点100个。全年接待游客1827万人次,增长73.9%,旅游收入52.6亿元,增长41%。盐湖延伸加工和锂电池配套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卓达、天蓝一期等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成投产,生龙负极材料项目按时序推进。

4 过去一年,坚持规建并重、强基固本,城乡面貌更新更美。

编制完成市县两级、15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82个村庄规划。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04项,完成投资10.1亿元。大清高速、G109小峡口改建等46个交通类项目、民和老年养护院等143个公共服务类项目进展顺利,4个水源工程基本建成。乐化高速碾伯至瞿昙段建成通车。市委党校、市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3项雨污工程建成投用,片区城市更新、燃气管道改造、集中供热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8.5亿元的旅游区域和交通沿线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40套、城镇棚户区改造216套。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建成128个美丽乡村、58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完成1.4万户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个美丽城镇加快建设。453个中央、省级衔接资金项目完工率99.3%。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5%。

5 过去一年,坚持共建共享、竭力服务,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3%。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城镇新增就业979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8万人次,技能培训2.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1%,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2.3%。创新开展拉面“四进”(进高速服务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新增拉面店581家、就业人员2402人,实现经营性收入160.3亿元,并成功承办首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土族盘绣和互助家政亮相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青绣产品入选“中国好礼”推荐产品。投入教育项目资金4.2亿元。市属特校,第二、三、四中学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完工。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新校区、市第五中学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健康海东17个专项行动稳步实施,“吴天一院士创新中心”、青海高原康养核心基地正式挂牌,市疾控中心业务楼、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建成投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发放低保及临时救助金等7.5亿元,惠及18.8万人,纳入低保边缘家庭8771户3.1万人。城乡居民各类保险参保率100%。

6 过去一年,坚持创新驱动、攻坚短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加速推进“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93项,承接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97项,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93.6%。深化投资“审批破冰”工程,项目在线审批办结率95.4%。全年新增经营主体1.2万户,单年首次突破万户,总量达11万户,创历史新高。对全市525个项目实行分类管理调度。海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134.5亿元,同比增长36.7%,节约资金4.2亿元。率先在全省对2.6万家企业建立实时全景“信用画像”。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25批次,签订重点项目23项,签约金额324亿元。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及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民和—红古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与周边城市互访交流更加密切频繁。拓展深化与无锡在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人才交流、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全年新培育外贸企业7家,开行中亚班列10列。

7 过去一年,坚持底线思维、标本兼治,社会大局和谐安定。

全市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成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基地。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历史性有效化解、存量大幅减少,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全覆盖,市司法局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92.4%,执行难问题有效解决。出台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爱国卫生运动相关领域3部条例,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等各类监督。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政府班子带头领办,36件人大代表建议、108件委员提案全部按期高质量办结。“12·18”地震,历经288小时昼夜奋战,全面完成救援任务。对196名伤员一人一策全力救治,已治愈出院172人。落实“六有”“六到位”要求,妥善、精准安置受灾群众8749户39156人。制定砂涌综合治理规划及金田村、草滩村、赵木川村易地重建规划,18项首批先行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征途任重道远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1万吨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黄河、大通河水质保持在II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省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总体目标要求,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推动生态颜值更加靓丽。

实施双碳战略。稳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建设青海零碳产业园。推动污染防治。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巩固湟水河、大通河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成果,做好黄河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生态修复。完成国土绿化27.9万亩。全力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生态机制。从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建立生态环保全民参与、企业环境信用承诺、问题线索全民举报奖励等制度。

二是构建产业优化升级版,推动发展底板更加稳固。

赋能升级农业产业。确保各类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巩固提升生猪生产恢复成效,稳定牛羊等牲畜出栏和家禽、奶业生产,扩大冷水鱼养殖规模。推动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全面清零。延链壮大工业产业。大力推进数据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高原特色生态六大新兴产业。加快金属冶炼等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青稞酒等重点行业稳产增产,做优做强挤压模锻类装备制造产业,推动中钛青锻年产4万件钛合金挤压模锻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青海云盛国际冷链物流智造产业园提升技改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创新举办惠民消费季、电商节等活动,积极培育数字消费、冰雪消费等消费增长点。促进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发展。全力打造全省电商总部,推动以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型电商模式成为全市商务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三是夯实“四地”建设着力点,推动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加快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积极打造3万亩国家级油菜夏繁基地、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基地和4个“寿光模式”蔬菜示范点。高标准实施万牧高品质牦牛冷鲜肉加工一期等7个农畜特色产业项目。加快推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探索打造水电、风电、氢能消纳产业试点。全力服务西部水电、弗迪实业等重点企业稳产做大,确保生龙、天蓝、氢装上阵、红狮等项目建成投运。加快青海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济南蓝剑钧新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全面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推出更多精品旅游线路纳入“大美青海”旅游大环线,高水平打造青藏高原入境旅游第一站。持续提升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瞿昙寺等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积极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飞地经济等政策,拓展盐湖产业延伸精深加工,承接发展锂电配套材料产业,在全省盐湖产业规划布局中提升海东份额、提高参与度。

四是打造统筹发展样板区,推动城乡品质更加精美。

提级建设宜居城市。加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争取、投入和建设,实施好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和雨污分流、核心区治污提质增效和排水防涝等工程,稳步推进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开工建设机场东出入口互通工程,确保民和米拉湾互通等重点交通工程年内建成通车。提标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上下足功夫,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施8000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提升城乡统筹水平。加快实施新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工程,千方百计提升农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是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推动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抓好就业增收。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搬迁群众、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扎实推进以工代赈促进就业,优先吸纳灾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后期管护。办好教育文化。实施好普通高中“一校一品”特色工程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新校区、市第五中学等重点教育项目建设。谋划以海东市为核心、辐射河湟地区的国家河湟文化公园,积极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强化社会保障。健全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群体社保体系,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服务水平提档升级工程。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一老一小”关爱工程,深入开展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和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

六是用好改革创新关键招,推动发展环境更加优质。

跑出重点改革加速度。深推“一件事一次办”和电子证照“免证办”。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和承包地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改革。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拓展医疗服务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机制。做好市属国企改革,逐步推动县区国企改革。当好营商环境服务员。深化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链长制”,做实做细“专班制”,提升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常态化开展助企暖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有效投资生力军。争取更多市政、产业等领域高质量项目落地。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加强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产业汇聚海东、助力发展。争当开放合作“领头羊”。全力推动与兰州、临夏等城市协同发展。抢抓机遇,主动进位,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构建发展格局。发展好中欧班列等外向型经济。

七是创建社会治理新体系,推动社会大局更加和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深化“十进”活动和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严格控制政府性投资,落实一揽子化债措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永葆对党绝对忠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市政府系统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高质量、高效率,永葆对党绝对忠诚,树牢担当实干导向,恪守依法行政底线,营造清廉干事氛围,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