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2023年海东市经济发展回升向好(海东市统计局)
来源:    时间:2024年01月25日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海东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全市经济回升向好,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80.13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上年同期(0.1%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3.5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4.18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6%,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7%,建安工程投资同比下降1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2.39亿元,同比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135.24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牧业生产运行平稳。全市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深化撂荒地盘活利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22.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4.26万亩,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128.34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中粮食播种面积194.26万亩,产量54.4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3.48万亩,产量12.27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16万亩,产量72.29万吨;瓜果播种面积0.23万亩,产量0.45万吨。同时,全市有序扩大牦牛藏羊“西繁东育”基地,稳步扩大冷水养殖、禽蛋等产业规模,全市主要畜禽存栏达到268.7万头(只),畜禽出栏达到200.9万头(只),猪、牛、羊、禽肉、蛋、奶产量达到11.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0.82亿元,同比增长4.66%

工业生产下行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同比增长15.3%,制造业同比下降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3.4%。分行业看:16个行业大类,只有4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25%,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15.3%,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07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8.1%,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05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10.7%,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1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2倍,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6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降幅均在10%以上,不同程度下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建筑业生产企稳回升。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大建筑业主体培育力度,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7.47亿元,同比增长8.7%12月末,全市在库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8家,较上年同期增加37家,新增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亿元,拉动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增长16.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低位运行。全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强引领·增动能”,但受经济下行,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的影响,全市投资仍然在低位区运行,但降幅有所收窄。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0.8%,降幅较三季度收窄4.3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8.2%,降幅较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全市一般性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较三季度增长37.8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显著回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2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排全省八市州第二。分行业来看,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1%,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4%,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8.8%21.6%。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类别看:肉禽蛋、水产品零售额增长明显,分别增长85.9%68.1%;干鲜果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42.6%;饮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0.7%;服装、鞋帽、针纺织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3.3%。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9.1亿元,同比增长1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9.1亿元,同比增长17.7%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45亿元,同比增长74.9%。其中,税收收入19.33亿元,同比增长25.8%;非税收收入16.12亿元,同比增长228.6%。税收收入中,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89.6%,增值税同比增长24.8%,房产税同比增长73.6%,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8.5%。非税收收入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增长552.7%,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同比增长14.1%。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7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支出同比增长175.1%,粮油物资储备支出同比增长329.4%,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78.8%,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40.1%,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长49.4%。民生支出219.2亿元,同比增长14.2%,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为85.3%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一是超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9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8.79%;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1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4.7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7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86.67%;城镇登记失业率2.34%,控制在目标任务3.5%以内。二是价格指数运行平稳。全市抓好粮油、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积极做好大宗商品市场调控工作,价格指数运行平稳。乐都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1%、平安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0.5%,消费市场稳定有序。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制定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八项措施,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5%。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10元,同比增长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396元,同比增长3.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19元,同比增长6.3%,比全省平均增速(5.9%)高0.4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秸秆焚烧、工业废气等治理,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等项目25项,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9%;统筹“三水”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I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均优于Ⅲ类。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和风险防控,全市无新增重金属排放。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

文旅产业强势复苏。全市新增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打造“天佑德不夜城”、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等特色民俗和美食旅游打卡点。民和探寻远古文化之旅、七彩互助研学之旅、乡村生态冰雪之旅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海鸿风情街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特色步行街”,七里花海景区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成功举办第五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参与人数创历年新高。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826万人次,同比增长73.9%;实现旅游收入52.57亿元,同比增长41%

房地产行业复苏回暖。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商品房销售额持续增长。112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1.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3%。商品房销售额58.8亿元,同比增长35.5%2023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拉动GDP增长0.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平稳向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全市金融业保持向好发展态势。截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4.75亿元,同比增长8.55%;各项贷款余额612.09亿元,同比增长9.55%2023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3%,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其他服务业有序恢复。营利性服务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增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4%,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平稳有序恢复,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8%,拉动GDP增长0.55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3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改革进程的困境,我们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啃硬骨头、打硬仗,稳住了经济大盘,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