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讯(记者 张璐)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为切实做好防汛救灾防范应急工作,海东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落实省、市部署要求,紧绷防汛“弦”,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多举措打好防汛组合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连日来,海东市交通运输局扎实抓好今年防汛保畅工作,组织各县区农村道路养护队重点排查河道边坡、沿河村庄、道路桥梁,特别是对桥梁、道路发生塌陷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责任压实到防汛的全过程、全环节,做好防汛保通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工作,定期做好核查盘点工作,配齐配足应急物资,做好机械设备检修、保养工作,提升汛期应急防御能力。
“针对公路沿线易发塌方、水毁、泥石流、滑坡等路段和桥梁、涵洞等,我们持续开展汛期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做好汛期清理塌方泥石流、除险加固等工作,为汛期公路安全畅通提供强力保障。”乐都区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养护队工作人员刘玉青说。
随着主汛期的到来,我市各县区各部门全力以赴密切监测、提前预报及时预警,紧盯防汛重点部位,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平安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行动,对城区多路段排水管网及“问题井盖”进行集中整治。在开展日常排水管网管理养护的同时,抽调专班实施主次干道排水管网清淤工作,对城区市政道路排水管网、检查点进行拉网式清淤疏浚。同时,全城安装更换损坏的雨水篦及污水井盖25套,在湟中路安装排水管70米。通过清理工作,保证道路排水畅通,确保安全度汛。
为保障城区各排水泵站在汛期正常运行,平安区城管局组织工作人员对城区泵站机组、供配电等设备进行全面“体检”,逐一检修保养,确保排涝设备处于“热备”状态。“目前储备了编织袋1000个、砂石料20吨、抽水泵四台、警示牌40个,确保发生汛情时能够及时得到处置。在此,呼吁广大市民朋友关注天气变化,切实提升防汛安全意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平安区城管局副局长沈杰邦说。
入汛以来,气象预警信息成为靶向调度的重要依据。走进海东市气象局气象台,工作人员正在与各县区气象台通过视频连线形式汇总近期降水情况,并通过卫星、雷达等天气监测技术研判天气变化趋势,全力做好预报预警工作。
“汛期期间我们气象部门通过早期预警协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有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合作完成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权威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市气象台副台长索琳说道。
据了解,市气象台和六县区气象部门值班员通过微信工作群、电话等方式,适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和应急管理、水务等部门滚动通报降水实况及未来天气变化趋势。六县区根据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对全市1587个极高风险区和612处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果断进行转移,累计紧急转移安置群众8237人次,未发生人员伤亡。
吹响“防汛哨”,筑牢“防汛堤”。7月22日,平安区三合镇瓦窑台村出现全省最大降水,降水量达131.1毫米,由于该村背靠山体,地质灾害风险急剧上升。当地党员干部以“汛”为令,应急队伍分5个小组开展“拉网式”敲门行动。
“靠山的15户群众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区域,我们先组织防汛队伍在周边进行巡查,及时转移8户16名群众至安全之处,群众人身安全和财产没有受到损失。”平安区三合镇党委书记王永升说。
进入汛期以来,平安区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把“叫醒叫应”机制作为落实监测预警的重要抓手。面对7月22日至23日强降雨,及时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全区共发布提醒函3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黄色预警1次,山洪灾害黄色预警1次,暴雨蓝色橙色预警各1次、红色预警2次,地质灾害橙色预警1次、红色预警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