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民和县】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
来源:    时间:2024年10月08日    

图为秸秆田间粉碎现场。


秸秆粉碎、打包青贮、配送外销……9月27日,记者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松树乡、古鄯镇、总堡乡的田间地头、种养合作社、秸秆加工配送点一路看来,湛蓝的天空下,处处一派热火朝天的秸秆青贮配送景象。

这是作为青海种粮大县的民和县依托2万公顷全膜玉米积极落实“粮改饲”政策,持续深化“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民和县有着“瓜果之乡”的美誉,但这里山大沟深,70%的耕地都是干旱山区,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一度成为民和县农业增收增效的“瓶颈”。

2008年,伴随着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成功推广,不仅在“拉羊皮不粘泥”的土地上种出了千斤亩产,而且每年还生产出了近百万吨的玉米秸秆资源。

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秸秆已经逐渐退出“烧水做饭”的灶厨市场,成了田间地头的过剩资源。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让秸秆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民和县因势而动,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走上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

民和县加快秸秆加工利用,借助近年来国家“粮改饲”政策的扶持,全县秸秆加工利用率快速提升。2023年,民和县得到国家粮改饲项目扶持资金780万元,秸秆饲草加工利用率达90.8%,比“十三五”末增长9.2%,原本过剩的秸秆资源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香饽饽”。

一把秸秆带活村集体产业

9月27日上午,记者在民和县松树乡牙合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秸秆加工厂区看到,一台打包裹膜机正开足马力运转,6名村民忙个不停,在厂区的空地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浅蓝色的青贮包。

“今年受雨水影响,秸秆青贮时间延误至9月中旬,目前已打包青贮饲料283吨,其中已出售100吨,收入4.4万元。”牙合村党支部书记杜文彦看着眼前大片的青贮包说,2023年,村内是第一年投产,共计打包青贮饲料3500吨,除去所有成本费用,村集体经济纯收益达4万多元。

据杜文彦介绍,在70万元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383万元乡村振兴项目的扶持下,牙合村打造了以秸秆青贮和颗粒饲料加工为主的乡村振兴产业,不仅让当地玉米秸秆升了值,还带动本村困难家庭群众务工增收,秸秆加工大概2个月时间,10多名本村群众人均有5000元至6000元的务工收入。

“去年书记安排我和老伴儿在秸秆加工厂里打工,挣了1万余元,解决了冬天取暖煤炭、孩子看病的一些费用支出。”在打包机前操作电动按钮的务工村民杜六五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好,把牙合村从大山深处搬到公路沿线的新农村,现在还能在村里的秸秆加工厂干点活、挣点零花钱,生活比山上好了很多。

“我在山上旧村子里养了100多只羊、20多头牛,今年计划打包青贮玉米秸秆5000吨,其中配送销售4000吨、自留养殖用1000吨。”杜文彦表示, 靠着青贮秸秆的好处,截至目前,他已经出栏育肥羊40多只、牛6头,收入五六万元。

一把秸秆催生一个草产业

9月27日,记者走进民和县总堡垣的田间地头,一台大型自走式青贮机、一台大型裹膜机在玉米田间往返穿梭,裹好膜的青贮包宛如一个个洒落在田间的银白色大蘑菇。这是民和绿宝饲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田间打包青贮的画面。

“今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玉米8.7公顷,因为雨水影响青贮的开展,目前已青贮打包作业3天。”民和绿宝饲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秸秆加工配送厂区负责人冯豪会介绍,今年预计亩均产玉米秸秆4吨至5吨,现在机打的青贮包平均重量500余公斤,青贮秸秆主要配送到甘肃省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大型养殖场。

这两天,古鄯镇七里村的秸秆种植加工配送大户韩得胜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记者在厂区看到,刚从田间拉运来的秸秆碎屑散发着淡淡的芳香,秸秆碎屑旁边停着一辆大型半挂货车,一台铲车正在装秸秆碎屑。韩得胜说,这一车秸秆大概有36吨重,是订单配送给兰州市红古区张家台一家大型养牛场的。 (下转03版)(上接01版)

韩得胜曾是七里村的养殖大户,近几年看到养殖前景低迷后,决定转入秸秆加工配送行列,截至今年已有4个年头。

据韩得胜介绍,他流转土地13.3公顷专门种植全膜玉米,并与周边的种植合作社建立秸秆收购关系,加上周边农户的零散秸秆,2023年共加工配送玉米秸秆4000吨,主要配送到甘肃省兰州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的2家大型养殖场,除去所有生产成本、人工费用后,净收入五六万元,同时还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20多人通过务工增收。

“今年用工21人,男工150元每天,女工120元每天,日清日结。”韩得胜说,今年计划加工配送8000吨,目前已向外地养殖企业配送1000吨,辐射带动周边六七家种植合作社通过玉米秸秆加工配送实现增效增收。

一把秸秆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这要是放在以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在古鄯镇七里村河滩东侧的玉米地里,一台货运三轮车上固定着一台小型秸秆粉碎机,带棒子的整株玉米秸秆从进料口送入,粉碎的秸秆碎屑从出料口喷涌而出,洋洋洒洒落进车厢里。

这是七里村种植大户曹小朋田间粉碎秸秆的一个场景。曹小朋告诉记者,因为父母都是聋哑人,他和妻子也曾想过外出打工,用双手把家里的日过得好一点,但把听力障碍的父母留守在家很不放心,所以就流转了村里及周边的9.3公顷耕地种植全膜玉米,全部做青贮秸秆草,今年是第4年,一年下来也有八九万元的纯收入,比外面打工强多了。

“我这些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拉运到本村韩得胜的秸秆配送厂区,很方便,也很省心。”曹小朋告诉记者,今年秸秆加工期间用工11人,日均工资120元,基本都是邻近的乡亲,每隔两三天就结算一次。

一把秸秆催生农区养殖业的发展

9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总堡乡的大型标准化养殖场——青海沃谷庄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师傅正在抓紧青贮玉米秸秆,而在邻近的养殖大棚内,饲养员驾驶着自动给料机向槽内添加青贮秸秆,栏内的羊群探出头来,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贮秸秆。

正在棚栏内忙碌的防疫员祁金贤告诉记者,场区现在存栏羊5200只,今年截至目前已出栏6000多只。

“我们养殖场收购周边种植大户的玉米秸秆做饲养草料,每年产出的5400多立方米羊粪又出售给供应玉米秸秆青贮草料的种植大户,让羊粪变成田地里的上好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祁金贤说。

据民和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白永吉介绍,截至2023年底,民和县有省级标准化认定的养殖企业(合作社)26家、养殖大户2325户、家庭牧场4969家,截至8月底,全县牲畜存栏46.3万头(只)、出栏31.51万头(只)。

“近年来,我县积极落实‘粮改饲’政策让广大养殖场(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红利,‘粮改饲’工作也得到了省农牧厅的肯定,‘粮改饲’项目资金从2023年的780万元增加到2024年1200万元,增长53.8%。”民和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李荣说,随着“粮改饲”扶持政策力度的加大,预计今年民和县秸秆青贮加工利用量将达59万吨,秸秆利用率预计能达到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