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报道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岁月为笔,实干作答。
近年来,海东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擦亮民生底色,桩桩件件实施,点点滴滴改善,都稳稳地落在了百姓心间,勾勒出一幅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满溢的绚丽长卷。
安居:从“忧居”到“宜居”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个体栖息的私密角落,更是心灵得以安放的最终归宿。
曾几何时,海东不少村落散落着破旧的土坯房,墙皮剥落、梁柱歪斜,一到雨天,屋内屋外皆是湿漉漉一片,“忧居”成了居民心头的阴霾。
近年来,改革春风吹遍大地,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海东高度重视“安居”问题,一系列相关政策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的住房之路。
从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到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全力推进;从房地产市场的有序调控,到老旧小区的焕然一新,每一项举措都如同坚实的基石,铺就了从“忧居”迈向“宜居”的康庄大道。
如今,放眼全市城乡,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现代化小区设施一应俱全。
走进海东保障性住房小区,错落有致的楼栋林立,外立面色彩明快,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小区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休闲步道蜿蜒其间,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串联起居民的欢声笑语。儿童游乐区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如同绽放的花朵,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家常,享受着宁静惬意的午后时光。小区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超市、菜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学校、医院近在咫尺。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着“宜居”的魅力与幸福。
“以前我们一家住在山上,不仅出行十分不便,每逢雨季还要时时担心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几年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一家下山上楼,成了城里人,生活质量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家住乐都区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张大爷说。
在积极实现群众从“忧居”到“宜居”梦想的过程中,城市的老旧小区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前小区到处都破破烂烂的,楼房墙皮脱落,院子里也是坑坑洼洼,车辆都是胡乱停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几年政府改造了小区原有杂乱的绿化带和公共设施,还给楼体贴了保温层,大家活动空间丰富了、出行更安全了、连屋里也变得更暖和了。”走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医药公司家属院,家门口的变化,让这里的居民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宜居”家园的打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近年来,海东始终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持续提升城乡居住条件改善工程,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930户、棚户区200套。
从在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忧居”,到如今满溢着幸福与安宁的“宜居”。如今,在这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海东儿女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征程上,步伐更加坚定,信心更加满满。
乐业:产业赋能,铺就致富“金光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与民生幸福紧密相联。
海东深知就业对于民众生活、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力,全力以赴打造多元且优质的就业环境,为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海东是黄河上游河湟谷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种植和养殖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近年来,海东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持续投入,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质量、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渠道。
“以前我们打工都是要去外地,最近的地方也是去省城西宁,这几天我们老家相继成立了许多的合作社后,现在我们村上的很多人都在家门口打工,离家近,挣得也不错,大家都很开心。”家住民和县李二堡镇的村民李召兄说。
除了发展传统经济模式外,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海东积极打造的特色劳务品牌也正逐渐成为促进就业的强大引擎。“互助家政”“青海拉面”“河湟刺绣”……一个个特色劳务品牌逐渐成为海东一张张叫得响的就业名片,在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效果日渐显著。
2024年,全市拉面产业稳中向好,互助家政劳务品牌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指尖非遗技艺“青绣”绽放2024年巴黎残奥会……
闪闪发光的劳务品牌背后,照亮的是劳动者的就业之路。
与此同时,海东定期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与专场招聘会,将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在同一空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新兴科技领域到传统手工艺行业,丰富的岗位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群的就业需求,让每一位求职者都能在这片就业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为弥补求职者技能短板,海东大力开展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开设诸如挖掘机驾驶、烹饪、家政服务等热门实用课程。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员在课堂上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培训,众多原本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实现了华丽转身,凭借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
海东还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激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针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补贴、场地租赁补贴以及免费创业指导服务。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创业成功案例,带动了更多人实现就业。
如今,海东人民的就业之路正向着更宽、更广、更美好的方向延伸。相信在未来,更多的人将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收获幸福美满的生活。
教育:知识沃土,孕育未来希望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教育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主角之一。它以其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力,深刻塑造着城市居民的个体命运,大力推动着城市经济的繁荣昌盛以及文化的传承创新。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万千家庭的共同愿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海东教育的使命所在。近年来,海东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走进民和县中川乡中心学校,一所现代化的校园矗立眼前,教室宽敞明亮,体育设施错落有致,各类功能室配备齐全,教室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中满是青春的朝气与活力……颜值与实力兼具的学校满足了家长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也助力孩子们幸福“起跑”。
“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教室里不要说多媒体设备了,连黑板都是破破烂烂的,冬天还要自己生炉子取暖,现在国家对学校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好,老师教得也好。”今年秋季,送孙子入学的陶军看着宽敞明亮的校园发出了感叹。
近年来,海东将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作为重大民生事项,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与务实举措,积极优化教育布局,全力推动教育朝着优质均衡方向稳步迈进,为全市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才筑牢了坚实根基。
依据城乡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学龄人口变动预测等多维度因素,海东精心绘制教育资源配置蓝图,积极加大对城市新区、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校建设力度。同时,合理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对部分规模较小、办学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进行撤并或改造升级,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寄宿制中心学校,在提升乡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确保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服务。
全市不断加大优秀教师招聘力度,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海东教育事业。
如今的校园内,蛋奶工程、营养午餐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课后延时服务丰富多彩,书法、足球、音乐社团百花齐放,兴趣的种子在校园播撒、萌芽。教育均衡发展打破了城乡壁垒,孩子们怀揣知识走出大山、走向未来,成为海东明日腾飞的强劲动力。
医疗:守护健康,筑牢生命防线
在生命的广袤长河中,健康是那熠熠生辉的灯塔,引领着人们奔赴幸福的彼岸。而医疗服务,则是守护这座灯塔永不熄灭的忠诚卫士。
走进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宽敞明亮,导医台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位患者的疑问,为他们指引就医的方向。挂号窗口秩序井然,现代化的挂号系统让患者能够迅速便捷地完成挂号手续,开启自己的诊疗之旅。各个科室的门诊室里,经验丰富的医生们正全神贯注地为患者诊治,通过专业的检查和精准的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医院的检查检验区域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为医生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能够快速地检测出患者身体的异常情况,让疾病无处遁形。住院部病房环境温馨舒适,设施齐全,护士们穿梭其中,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着每一位住院患者。
一幅幅和谐的医疗画面是海东多年来全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健康海东发展成效的生动写照。
“以前,我们乡上的卫生院只能看看感冒之类的小病,遇到其他问题大家都是往市里或者省上跑,费时费力不说,有时候转院不及时,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民和县甘沟乡李大爷说。
医疗曾是海东百姓的一大心病,看病远、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
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成病、看好病,近年来,海东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指引,一系列医改文件相继出台,为医疗改革的航船指明方向。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成功试点经验,如同一颗火种,在全市公立医院中形成燎原之势,多所医院引入总会计师制度,精细化管理的春风吹遍每一个医疗管理环节,让医院运营更加科学高效。
与此同时,财政资金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动力。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市二医院新院区拔地而起,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就医环境焕然一新,医疗资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为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健康港湾。
这些年里,县域医共体也逐渐成为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有力杠杆,8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成功组建,人员流动机制顺畅运行,医疗资源和技术如甘霖般下沉基层,大医院带动小医院,携手共进,共享医疗资源成果,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市、县、乡三级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大型综合医院设备迭代升级;乡镇卫生院修葺一新,医护人员定期上门量血压、测血糖,慢性病管理细致入微;远程医疗会诊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级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比例逐年攀升,百姓少了病痛困扰,多了生活安康……而今,海东的医疗服务稳步向前。
颐养:最美“夕阳红”,晚年有依伴
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过人生的旅途,步入晚年的人们理应享受一段宁静、充实且幸福的时光。颐养天年,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美好期许,更是整个社会应给予的温情关怀与责任担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海东全力加大养老服务建设力度,致力于为广大老年人打造温馨、舒适、有保障的晚年生活环境,敬老院、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老人晚年生活有尊严、有乐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再是奢望,成为海东民生温情的最美注脚。
寒冬时节,走进海东高原康养中心,室内温暖如春。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倾洒而入,使得整个空间都被温暖的金色光辉所笼罩。
书画室里,笔墨纸砚摆放整齐,几位老人正神情专注地挥毫泼墨,一笔一划之间,仿佛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和对生活的热爱;棋牌室里,楚汉相争、扑克对弈,老人们在小小的棋盘和纸牌间展开智慧的较量;阅览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报刊,老人们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颐养”在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中被具象化。
“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家里就只有我一个人,也不方便,现在住在这里,不仅有医护人员随时照料,还能和其他人一起聊天做伴,我感到很开心。”年近七旬的张大爷对自己目前的养老环境十分满意。
除了养老院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同样是海东养老设施建设的亮点工程。安静舒适的日间照料室,为那些白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了休憩之所,他们可以在这里安然入睡、阅读书籍、观看电视,度过悠闲惬意的时光。在这里,还配备了专业的医疗保健室,基本的医疗设备与常用药品应有尽有,医护人员定期坐诊,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健康检查与基础医疗服务。
在不断完善养老设施的“硬件”基础上,海东更加注重养老服务的“软件”提升,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人带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海东积极拓展养老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引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元化服务元素,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走进养老机构与社区,陪伴老人聊天、散步、游戏,消除老人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纷纷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通绿色就医通道,确保老人在突发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定期的健康体检、健康讲座与慢性病管理服务等也已成为常态,医护人员为每位老人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实时跟踪他们的身体状况,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方案,从预防保健到疾病治疗,全方位守护老人的身体健康。
海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建设,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积极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了涵盖养老地产、养老用品制造、养老服务运营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条,为海东市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养老建设的征程中,海东正以坚定的步伐、创新的思维与不懈的努力,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晚年图景。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繁花相送,海东民生福祉的提升是脚踏实地的坚守,是干群一心的拼搏。站在新起点,海东将继续怀揣为民初心,砥砺深耕,向着更优质、更普惠、更具质感的民生未来大步迈进,让幸福之歌在这片沃土上永恒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