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千里携手硕果满途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在海东实践系列报道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09日    

编者按:

东与西,山与海。2000多公里的距离,未能阻隔江苏无锡与青海海东,因东西部协作而凝聚的情谊。

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在海东工作的第五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青干部与无锡市东西部协作挂职干部及各类专家、专技人员,围绕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等中心任务,奔赴在海东医疗前沿、工厂车间、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助力东西部协作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即日起,本报推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在海东实践”系列报道,共同见证这份跨越山海的协作力量。

海东日报记者 卫正芳

今年3月,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乐康·胜道薯条加工厂正式投产,21699平方米的厂区建筑内,5条智能化生产线忙碌运转着,将乐都区南北山区的马铃薯加工成标准化薯条,再运往全国各地。

2024年,面对乐都区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地域特点,无锡市惠山区和乐都区因势利导,强基础、扩优势,成功落地2024年重点项目——青海胜道薯业有限公司,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升级,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无锡市对口帮扶海东市工作组始终围绕海东所需、无锡所能,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强经济造血功能、夯实幸福发展基础等方面,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支持海东、帮助海东。

3000株多品种阳山水蜜桃苗株顺利“落户”乐都区;帮助平安区打造农特产品“高原硒都·健康平安”系列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进入“快车道”;合力打造互助土族自治县万亩高原有机冷凉蔬菜产业集群,产品直供港澳,累计输出高原冷凉蔬菜10.6万吨,产值超4亿元;对接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建成青海首家淡水鱼养殖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力民和冷水鱼养殖形成“政、产、学、研、商”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协调无锡锡山区蝴蝶兰种植基地,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建成青海首个蝴蝶兰繁育基地,首批培育的5万盆蝴蝶兰已售罄,销售额达200万元;促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梁溪区签订“循化线椒种子太空育种”合作协议,完成线辣椒种子太空育种试射……基于各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一批又一批东西部协作项目在河湟大地纷纷落地,种下致富增收“摇钱树”。

飘香万里的拉面是海东劳务品牌的一张“金名片”。为提高大众对“青”字品牌“青海拉面”的认可度,第五批援青团队积极争取江苏、北京等各省市援青工作队、有关部委、高校及企业等多方支持,通过采取开办门店(档口)、购买劳务、设置流动餐车等模式,推动“青海拉面”门店/档口成功进驻各领域消费场景。截至目前,已新增门店(档口)95家,累计带动劳动力就业400人以上,实现年营业收入6200万元以上。

如今,在江苏高校、机关、企业、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地的食堂,“青海拉面”的招牌越来越常见。青海拉面日渐成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中东部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年,无锡市8家市属三甲医院先后选派2批次16名医疗专家开展“一个医院帮扶一个科室”东西部协作工作起,“组团式”帮扶的春风便吹进了河湟谷地,一批又一批来自无锡的医疗专家跨越千里,集结成队,“组团式”奔赴海东。

他们带着精湛的医术和满满的爱心,深入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

在那里,他们开展义诊活动,为百姓免费诊疗疾病,让偏远山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他们引进手术操作类新技术、新业务75项,其中多项技术达到青海省一流医疗水平。

在无锡专家的帮助下,医院全年诊疗8100人次,抢救危重症73例,完成手术500余台,成功救治羊水栓塞、前置胎盘大出血等高危孕产妇2例,实现孕产妇零死亡;

无锡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海东分院、吴天一院士创新中心、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青海分部工作基地、全国白求恩精神教育基地等落地挂牌,建成海东首家“罗氏智能化示范中心”,设立“成桢人才发展基金”,有力促进了科教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多项医疗技术实现“零”突破……

医疗协作方面的深度推进,不仅为海东百姓的健康福祉带来了新的希望,更成为两地情谊与共同发展的生动见证。

太湖情,湟水意。回首近几年,数不清的暖心事,道不尽的“山海情”。在与无锡的协作过程中,海东也将不断创新探索,挖掘内生动力,以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诠释“不以山海为远”的深刻内涵,为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