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朵玉雪 报道
江苏无锡与青海海东,一个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一个守着青藏高原东部门户,虽相距2000多公里,却因东西部协作紧密相连,双方通过智力帮扶、产业融合、项目投资等方式,凝智聚力开辟出了一条精准帮扶、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东西部教育协作创新之路。
一直以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项扎实的行动。如今,无锡海东将教育对口协作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两地教育深度协作新模式,全面开辟教育对口帮扶新篇章。
自结对帮扶以来,两地在强化智力帮扶上下功夫,8所无锡市高校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4所海东市属普通高中与无锡市学校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海东55所学校与无锡市38所学校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关系……结对帮扶关系的确立,让两地在综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中高考制度改革、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流学科建设、贫困生资助等方面构建合作机制,进一步加深了两市教育交流互动,推动海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无锡市选派118名优秀教师赴海东市开展为期6至18个月的“组团式”支教活动,3名干部到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为期2年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海东市选派80名学校骨干教师、50名高职学院优秀学生赴无锡市开展跟岗研修和访学交流,与无锡等东部地区高校干部教师开展双向交流达百人次。
“这次跨学科教育,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水平,同时也为我未来的专业思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来自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援青教师陈泰吾在乐都区文化街小学支教快要满一年了,作为援青教育工作的一份子,陈泰吾在这里完成了从音乐老师到英语老师的转变,对他而言,这种跨学科教学,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成长。
面对即将结束的支教生涯,陈泰吾坦言,如果还有机会,他仍然会积极参与到东西部协作中来,积极为海东市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从无锡到海东、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如今,在东西部协作的助推下,海东市多地享受到了和无锡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9年间,两地立足青海产业“四地”建设,在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围绕产业办专业、校企办学双主体、合作育人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海东特色和现代优势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海东在省内率先成立青海拉面现代产业学院、高原康养产业学院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增设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和光伏工程技术两个专业,成立省级青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与检测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海东商贸物流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并获批青海省智能制造等3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获批“全国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产教融合”的实践有成效,让“太湖”“湟水”深度交融的美好画面在巍巍高原徐徐展开,“锡海一家亲”的情谊持续加深、不断升华。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无锡市“组团式”帮扶队队长、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伟说道。目前,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极大提升了海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硬件设施水平,两地积极打造“经济帮扶+立德树人”互动型协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育人的精准度、实效度和能见度,为新时代东西部对口协作提供了“无锡样本”;累计争取无锡市志愿帮扶硬件援助项目资金5061万元、设备购置项目资金945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为68所学校解决专用净水设备;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1174万元,帮助46所学校解决洗浴设施……
一笔笔帮扶资金投入教育领域,在一座座设施崭新的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传扬出海东的美好未来……在无锡的帮扶下,东西部教育协作硕果结满海东大地。
九年帮扶,点滴皆是民生与深情。从教育民生工程落地、产业项目的实施到援青干部奉献,东西部协作硕果累累,海东大地随处可见“山海携手,锡海情深”的字眼。无锡与海东虽相隔千里,却紧握双手,奔赴在教育振兴的希望大道上,在海东这片热土上谱写出东西部协作的壮丽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