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海东交出上半年就业“民生答卷”
来源:    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报道

一天开启,海东市就业服务中心的热线铃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着每一个就业咨询问题;拉面馆里,师傅们将面团摔打、抻拉,香气四溢间编织着致富梦想;绣坊内,绣娘的银针在彩线间穿梭,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绚丽图景……2025年上半年,海东市以“稳就业”为主线,将政策温度化作就业暖流,在河湟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民生乐章。

城镇新增就业601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高达94%……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充满温度的奋斗故事,是海东市为百姓幸福生活全力以赴的生动写照。

在海东工业园区,新入职的技术工人小王调试着精密仪器,“多亏了政府牵线搭桥,我才能顺利入职红狮半导体,收入稳定还有发展空间!”在海东,像小王这样搭上就业“直通车”的求职者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海东市人社部门派出的服务专员穿梭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精准对接需求,持续推动红狮半导体、青海中钛等重点用工企业人社服务专员服务举措,积极搭建企业高校沟通桥梁,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岗位招聘、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一对一”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输送用工142人,有效破解了企业的“用工荒”难题。

2月14日,海东市2025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桃花源街市举办,开启了新一年就业创业新征程。就业服务的春风,随即吹遍了海东市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上半年,海东市就业部门累计举办163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发放13万余份宣传资料,提供6.3万个就业岗位,帮助4003人达成就业意向,让“就业有路”不再是一句口号,真正实现了“就业有路,梦想起航”。

在海东市平安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60余名学员正围着挖掘机操作教练认真学习。“以前只会干苦力活,现在学会开挖掘机,月收入能翻一番!”学员老张擦着额头的汗水,眼里满是期待。

上半年,海东市聚焦市场需求,累计开展培训班94期,涵盖老年护理、电工、烹饪等20类热门工种,培训6351人次。这些实用的技能培训,让劳动者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成为他们闯荡职场的“硬核武器”。

与此同时,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彰显着海东就业工作的温度。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三色”管理台账近年来成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贴心管家”:绿色代表稳定就业,黄色代表灵活就业,红色代表未就业毕业生。通过精准分类,为毕业生们提供“1131”个性化就业服务。

今年上半年,市就业部门持续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力度,在全市推广互助县“三色”高校毕业生管理台账模式,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提高帮扶就业率。

毕业生小李对此深有感触:“那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特别迷茫。多亏了工作人员,不仅帮我修改简历,还根据我的专业推荐合适的岗位,让我顺利找到了工作,真的特别感谢他们!”上半年,“1131”就业服务已覆盖29145人次,人均6.1次。

“化隆牛肉拉面”早已声名远扬,2.85万家门店遍布全国,16.9万从业人员创造了162亿元的经营性收入,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不仅承载着家乡的味道,更托起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互助家政”品牌家喻户晓,1.6万人从事家政服务,年创收5.6亿元,撑起了青海家政业的半边天;4.2万名“绣娘”用灵巧的双手,在丝线间勾勒出美好生活,月均收入超3000元。

春节过后,一列列满载希望的“就业专列”从海东驶出,808名农民工乘坐专列,一路欢歌笑语,直达无锡、南京等地的企业,实现了“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的无缝对接。农民工老杨激动地说:“坐专列去打工,既省了路费,又不用操心路上的吃住问题,政府的服务太周到了!”

政策的“及时雨”,始终浇灌着创业的沃土。

4476.23万元就业补助资金、45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陆续发放,为6166人次发放社保补贴,为11380人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让创业者们吃下了“定心丸”。

在稳就业的征程中,海东市一直不断探索创新。总投资1.8亿元的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该项目聚焦海东劳动力资源特色,以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就业平台,未来将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海东经验”。

与此同时,“青海拉面”进高速、进高校、进机关、进企业的“四进”活动持续升温,98家“四进”门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拓宽了拉面产业的发展版图,更为万千从业者筑牢了就业根基。

从招聘会的人潮涌动,到培训课堂的专注身影;从拉面馆的蒸腾热气,到绣坊里的细密针脚……海东大地,就业的画卷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写满了海东市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更承载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海东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