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报道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山梁,78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就听到了敲门声——养老服务志愿者带着血压仪来了。与此同时,在乐都区碾伯街道的“儿童之家”里,孩子们正在学剪纸,清脆的笑声像一串银铃洒满屋子。
这温馨的一幕幕,正是海东市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书写民生温度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海东市始终把“一老一小”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从养老服务提质到儿童福利升级,从政策落地到设施建设,用实打实的举措织密幸福保障网,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
“以前总担心自己动不了没人管,现在政府把服务送到了家,日子过得踏实!”说起如今的生活,家住平安区的老人马大爷连连点赞。这背后,是海东市持续推动养老服务“质”和“量”双提升的不懈努力。
今年以来,海东市投入1482万元专项资金,为2.6万名特困、低保、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送上“定制服务”。截至5月底,104.07万单服务工单像一张张“幸福快递单”,将温暖送进千家万户,1230万元服务资金精准兑现,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政府就在身边”。
“不仅要服务到位,更要安全兜底。”这是海东市养老工作的硬标准。海东市常态化开展养老机构安全“体检”,从消防设施到食品卫生,从用电安全到应急演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海东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的落地,让养老机构有了更足的干劲。153万元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给“银发”生活系上“保险绳”,200万元用于特困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扶手、防滑垫、坐便椅等细节改造,让居家养老更安全;153万元支持农村互助幸福院改扩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项目已完成过半,未来更多农村老人将在家门口享受到日间照料、娱乐休闲的便利。
为了让流动的孩子有人管,留守的孩子不孤单,海东市严格落实困境儿童监测机制,对排查出的813名留守儿童和2895名流动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管理。更令人期待的是,海东市全面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儿童关爱保护阵地,2025年争取省级彩票公益金实施100个示范性“儿童之家”项目,6月初已经完成“儿童之家”选址和方案编制,设施设备采购工作正在进行中。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落实。”在海东市,“一老一小”服务从来不是“纸上蓝图”,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举措。为让养老机构运营更有活力,《海东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已顺利印发,机构负责人纷纷表示:“政策明了,干劲更足了!”
夕阳下,老人们在社区广场悠闲散步,孩童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这样的画面在海东的城乡随处可见。从养老服务的“精准滴灌”到儿童福利的“全面护航”,海东市用细致入微的民生服务,让“一老一小”的获得感像春天的青草般蓬勃生长。正如一位社区干部所说:“民生工作就像种庄稼,你付出多少汗水,就会收获多少幸福。”
在河湟大地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老一小”的幸福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正是海东市民生画卷中最动人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