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李富生 报道
盛夏,河湟大地的菜地里,菜心翠绿欲滴、西兰花紧实饱满、娃娃菜带着高原特有的清润……这些贴着“高原冷凉”标签的蔬菜,正从河湟谷地出发,一路畅销长三角、珠三角,甚至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近年来,海东高原冷凉蔬菜以“生态、优质、特色”的鲜明特质持续“圈粉”,成为河湟大地上一张亮眼的农业名片。这一颗颗“高原鲜”究竟凭何打破地域限制,赢得市场青睐?
先天禀赋 高原馈赠的“自然优势”
“冷凉蔬菜”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藏在“冷凉”二字里。这类蔬菜最适宜在17℃至25℃的环境中生长,而海东市的平均海拔在1650米至2835米,夏季气温恰好契合这一“黄金区间”。
更难得的是,海东市昼夜温差达12℃以上,充足的光照让蔬菜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较大的温差又减少了养分消耗,就像给蔬菜“攒营养”,积累的糖分和维生素让口感自带清甜爽脆。
除了气候“得宜”,水土更是“加分项”。海东市地处黄河 、湟水河 、大通河三大水系交汇区域,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纯净无污染的水源顺着河道浸润土壤,加上高原洁净的空气,构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冷凉气候还能抑制病虫害滋生,减少农药使用,让蔬菜从生长之初就带着“生态标签”。海东的蔬菜种植户常说:“我们的菜不用催长、不用‘美颜’,自然长成就带着水灵劲儿。”
光有好环境不够,海东的冷凉蔬菜能“走出去”,更得益于科学规划的产业布局,得益于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目前,海东市种植的冷凉夏菜品种已达200余个,其中多个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认证,建成29家海关备案出口基地,3800公顷供粤港澳蔬菜基地,来自美国、越南的订单不断增加。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截至2025年4月份,互助县冷凉蔬菜年产值超8亿元,带动2.3万农户人均增收约4000元。
如今,海东市有“黄河彩篮”“河湟彩园”两大区域公用品牌,拥有9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地理标志产品、114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产品认证,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海东冷凉蔬菜的“出圈”,还踩准了市场的“时间差”。每年夏季,东南沿海受高温、暴雨、台风影响,本地蔬菜产量下降,进入供应淡季。而此时的海东市正值蔬菜丰收期,鲜嫩的菜品通过冷链物流快速送达,恰好填补了华中、华南、华东大中城市的蔬菜空缺,成为“夏日菜篮子”的重要补给。
从高原沃土到粤港澳餐桌,从填补市场空缺到带动农户增收,海东冷凉蔬菜的故事,是“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的转型缩影。
后天发力 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链突围”
若说先天的生态优势是海东冷凉蔬菜的“基因密码”,那后天的产业链深耕,便是让这颗“高原明珠”真正发光的关键。
从过去散户零散种植、“卖菜看天”,到如今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海东市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合力,走出了一条从“好产”到“好卖”的突围之路。
过去,海东市的农户种菜常陷入“经验主义”——别人种啥我种啥,结果要么供过于求,要么不对市场胃口。如今,这种“盲目性”被精准的市场导向取代,瞄准“粤港澳”市民的餐桌需求。海东引进试种西兰花、菜心、罗马生菜、豆苗等“适销对路”品种,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遵循“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标准,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部分基地甚至实现全程可追溯,让“每一颗菜都有身份证”。
在海东市的各大蔬菜种植基地里,智慧农业的影子随处可见,智能喷淋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补水,标准化育苗温棚里培育的嫁接苗整齐排列,这些“科技范儿”的基础设施,既保证了菜苗品质,又让种植效率大幅提升。“现在种菜不是‘靠运气’,是靠技术、靠市场判断。”种植户的话,道出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逻辑。
互助县台子乡下台二村的田间地头,生菜水灵、苦菊鲜嫩,菜农们正忙着采收打包,这些蔬菜将通过冷链车直达北上广。而这生机勃勃的场景,离不开“带头人”靳永明的探索。
时间回溯到2008年,互助县在台子乡建起1000栋温棚发展设施农业,靳永明看准时机承包了6个大棚。“第一次种就赚了钱,心里的底气一下子足了!”他的成功像一颗“种子”,让村民们动了心,从几户尝试到全村跟进,如今下台二村90%以上的种植户都成了冷凉蔬菜产业的受益者。
如今,靳永明的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建成66.67公顷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带动周边1500户农户参与种植。“菜熟了不用愁卖,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不想种菜的,还能来基地摘菜、打包、加工,在家门口就能挣两份钱。”靳永明笑着说。2023年8月份,合作社的冷凉蔬菜首次端上香港市民的餐桌,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小蔬菜”也能走进“大市场”。
蔬菜要新鲜,流通是关键。为了让海东冷凉蔬菜“走得远、走得快”,西宁海关开通“绿色通道”,备案审批时间缩短至2小时,鲜活蔬菜从采摘到通关“零延时”。如今,从海东田间摘下的蔬菜,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香港的超市货架上,新鲜度丝毫不输当地蔬菜。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家门口售卖”到“供港澳出口”,海东冷凉蔬菜的产业链之路,不仅让“高原鲜”香飘远方,更让越来越多农户在土地里种出了“希望”。
品牌赋能 “高原冷凉”成金字招牌
当“海东高原冷凉蔬菜”从地理标志变成消费者口中的“放心标签”,这颗高原孕育的绿色明珠,早已跳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限,凭借品牌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无论是粤港澳的超市货架,还是北上广的生鲜柜台,都能看到这抹来自河湟谷地的清新身影,“高原冷凉”四个字,已成为海东农业最亮眼的金字招牌。
品牌的底气,首先来自实实在在的效益。过去,互助县农户多种植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一年一茬,每亩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需求,改种冷凉蔬菜,一年能收三茬,亩均收入近万元。这种“品种迭代”带来的收益跃升,让“高原冷凉蔬菜”从尝试种植变成了农户的主动选择。
在互助县红崖子沟乡老幼村,24公顷供港蔬菜田成了“致富田”。村里探索“土地托管”模式,集体统一承包土地种苦菊、生菜,村民既能拿托管费,又能到基地务工。“去年,光务工工资就发了76万元,村集体收入16万元;2025年,村民务工收入预计能突破100万元。”老幼村党支部书记杨润眼里满是对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的期待。
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的大棚里,一串串鲜绿饱满的长辣椒挂满枝头。村民手脚麻利地摘着早上的第一批新鲜蔬菜。这些带着露珠的蔬菜,即将被送上冷链物流车,随后跨越千里,出现在香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民的餐桌上。
“现在正是冷凉蔬菜的产销旺季,采摘的蔬菜经过制冷程序后,将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消费市场。”乐都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马国业自信满满地说道。
“好蔬菜也要会吆喝。”为了让“高原冷凉”被更多人知晓,海东市主动出击,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翠绿的菜心吸引客商驻足;“冷凉蔬菜节”里,游客能亲手采摘体验;电商直播间里,种植户对着镜头介绍“高原蔬菜的生长密码”。多渠道发力下,曾经“养在深闺”的高原冷凉蔬菜成了消费者追捧的“网红”。
现在,“海东高原冷凉蔬菜”不仅是地理标志,更等同于“优质、安全、生态”。品牌效应带动下,当地蔬菜收购价平均提高了15%以上,“海东产”在全国蔬菜市场稳稳站住了脚跟。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产业的持续升级。今年6月,乐都区3万吨冷凉蔬菜开启直供“北上广港”的征程,这些经过分拣、包装、低温处理的豆苗、大红椒、香菜等高原冷凉蔬菜,每天通过空运发往各地。这背后,是乐都区“设施+露地”双轮驱动的布局:将投资1500万元打造万亩种植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5种特色蔬菜实现高产高效。
从“高原西兰花”供港,到“乐都彩椒”远销俄罗斯,从“乐都香菜”畅销上海,到“乐都马铃薯”发往吉尔吉斯斯坦,海东的冷凉蔬菜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如今,产业还在向观光采摘、精深加工延伸,“高原冷凉”的品牌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从田间到餐桌,从高原到沿海,海东冷凉蔬菜的品牌之路,是自然禀赋与匠心经营的共同成就。未来,这一颗颗带着高原清露的蔬菜,还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尝到河湟谷地的“生态味道”,让“高原冷凉”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