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减负增效 轻装前行
——海东市基层减负工作一线观察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陶成君 徐四伟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是让干部轻装上阵、夯实治理根基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持之以恒、精准施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减负减的是积弊、改的是作风、赢的是民心。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海东各地,探访基层减负成效。

会议、文件减少后,基层干部更接“地气”了——

“甘蓝,紫色的;羽衣甘蓝,丹麻买来……”日前,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党委书记孙建业在短视频里推荐羽衣甘蓝的镜头走红网络。

镜头里,孙建业走进蔬菜大棚,用朴实直白的表达,让丹麻羽衣甘蓝成功“出圈”。

“以前会议较多,文件材料看到深夜是常事,现在有了更多时间去村里了解群众需求。就说我们的羽衣甘蓝,视频发出后,不仅点赞量上涨,游客还专门到田间来购买。”孙建业说。

今年,海东各地的宣传视频中开始出现一些干部的身影。镜头里,他们褪去会议室里的严肃,站在田间地头,对着手机镜头熟练地介绍村里的樱桃甜度、辣椒品相,身后是乡亲们忙碌采摘的身影。

“这两天社区低保户曹成香和残疾儿子搬进公租房,看着他们入住新居,我们很欣慰。从收集材料到公示,每个环节我都跟进,原本一年的排期流程压缩到43天。”在互助县采访时,互助县威远镇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郭迎春说。她坦言,以前一周至少要参加4次会议,现在每周一例会后,有了更多时间进小区服务居民。

威远镇党委副书记梁万祯介绍,今年镇里召开村(社区)干部大会15次,同比减少26.67%;党委发文80份,同比降低34.43%。

而在海东市乐都区,“无会周”的新模式也在基层各乡镇逐步展开。

开短会、讲短话、精简文件,如此高效、务实的工作模式为各地干部腾出了更多时间、精力去传达会议精神,推动任务落实。

牌子摘掉后,基层权责理顺了——

截至目前,互助县威远镇共清理各类挂牌409个,镇机关清理挂牌机构20个,清理议事协调机构46个。互助县还在全省规范化挂牌工作中成为试点,统一了6块牌子的样式、名称。

这些,只是海东市基层单位摘牌的一个缩影。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通过理顺权责,推动治理提效。围绕如何给基层减负赋能,海东各地纷纷进行了有益探索。

“原来我们社区挂牌26个,一块牌子就是一项任务,工作人员常被各种牌子的事务捆住手脚,居民来电求助只能说‘忙完就来’,可这一忙往往没个头。”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刘祖文说。

过去,社区挂牌较多,不少本不属于社区的任务被层层摊派,牌子成了“甩锅”的凭证,基层干部们围着检查转、埋在报表里,反倒挤不出时间办实事。

如今,摘牌后只留核心标识,化隆路社区的基层干部们也放开了手脚:针对生育、养老、社保、困难救助等民生服务,推行“一窗办理、集成服务”;小区卫生死角被一一清理,楼道杂物有人协调清运;邻里发生争执,社区干部及时到场调解。不久前,化隆路社区居民反映晾晒衣物不方便,社区很快协调建起小区集中晾晒区,崭新的晾衣架成了化隆路社区一道暖心的风景。

让基层烦恼的远不止牌子,还有一些变异变形、花样翻新的负担也屡禁不止。如各种检查、评比,还有门类繁多的考核和层层加码的“信息形式主义”。

对此,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也启动了摘牌与职责厘清工作,累计清理不合理挂牌155个,并完成29个村的挂牌整治工作。

“现在,镇上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的时间多了,能更深入、及时、精准地掌握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真正做到了‘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今年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0余件,在产业发展、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等关乎民生的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群科镇党委书记范小军说。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随着权责理顺后,海东各地乡镇和社区的工作模式也从“命令式文件传达”变为“各部门主动配合”。

“不再困在办公室里了”“有更多精力扎到群众身边”“价值感更实在了”……理顺权责、简化流程、轻装上阵,广大基层干部身上的包袱轻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足了,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了。

工作群减少后,基层干部的“指尖负担”轻了——

“过去,十几个工作群轮流响,早晚打卡、截图汇报占去大半时间,有时深夜还得看消息。如今,仅保留一两个核心工作群,通知直奔主题,干部们不用再为‘秒回’焦虑,能专注走访群众、排查隐患。”范小军说。

工作群精简后,干部的“指尖自由”回来了。过去,上级一个群衍生出七八个细分群,通知层层转发、重复布置,同一事项还可能在不同群里被反复要求汇报,工作人员不堪其扰。

如今,群科镇的12个工作群被解散,只留“水韵群科”一个核心群,通知直接@相关人,内容简明扼要;遇上临时任务就建临时群,事毕即散,杜绝了“僵尸群”。干部们终于从“指尖忙”转向“脚下勤”。

炎炎盛夏,群科镇干部们巡河的脚步更从容了,他们沿着河岸仔细排查隐患,清理河道垃圾、加固松动的护栏,还在浅滩处增设了警示牌,守护着黄河安澜。

驻村工作队的打卡和工作日志,曾经也是束缚基层干部的“无形枷锁”。过去,每日定点拍照打卡、日志报送是硬性要求,有时为了凑字数、修图打卡,工作队不得不把本应用于走访的时间耗在“纸面功夫”上。有驻村干部坦言:“明明帮老乡修好了水渠,却得花一小时写日志描述过程,生怕用词不规范。”

随着线上打卡取消,驻村工作队成员的日志也简化为“问题清单+解决进展”的短记录。群科镇乙沙二村的驻村工作队员种文龙表示,不用再卡点拍照片,平时除了入户了解村民需求外,还会跟着村民上山查看庄稼长势,顺手记下村子的变化,思考村民的需求。

少了形式束缚,工作队的脚印留在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日志本上记的是村民的急难愁盼,微信群里发的是农产品销路信息,驻村工作真正接上了“地气”,也暖了民心。当干部的精力真正聚焦到办实事上,民心民意的温度自然越来越高,基层治理的根基也愈发稳固。

考核简化,督查减少,基层干部的压力减轻了——

检查考核本是为检验成效、促进工作,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却曾受困于名目繁多、频率过高的督查考核,干部们深陷台账报表、迎检材料的漩涡,难有精力办实事。如何为基层减负?关键在回归实效导向。

过去,化隆路社区和北街社区每年要应对数十次专项检查,单是准备迎检视频、演示文稿就占去干部近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一些乡镇更是被“考核硬指标”捆住手脚,干部们凑数摆拍照片,宣传活动接踵而至,实际宣传效果却没人细究。

现在,督查变“按需指导”,考核重“群众口碑”。调研组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基层,不看展板和视频,不听汇报和讲解,专问“老人食堂饭够不够营养?”“田间水渠是否通畅?”。

卸下了不必要的压力,干部们更敢沉下心办实事:群科镇科木其村修通了600米田间道路;化隆路社区把整理台账的精力用在打造“老年食堂”上;丹麻镇干部们带着农技员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户种植高原蔬菜。考核的指挥棒指对了方向,基层的实干劲儿自然更足了……

从会议文件的精简到牌子的摘除,从工作群的“瘦身”到考核督查方式的改变,基层减负的春风,正吹遍河湟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一项举措都直指形式主义的痛点。

如今,基层干部们减了负担,轻装前行,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察实情、解民忧上,而群众脸上的笑容,正是减负成效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