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陶成君 报道
八月的河湟谷地金风送爽。在这美好的时节,海东人民用热情和欢呼声喜迎八方宾朋。
8月20日,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东市乐都区拉开序幕。据第七届全省民族运动会筹委会执行副主任德措介绍,从1997年举办的青海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第七届全省民族运动会,历经25年,见证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此次民族运动会坚持“平等、团结、拼搏、奋进”宗旨,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力争把本届全省民族运动会办成一个面向全省、全国人民展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体育盛会。
环湖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河湟国际民间射箭精英赛及国际攀岩精英赛、马拉松赛……近年来,海东市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而闻名于世。这些赛事不仅为海东市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搭建起了更大的平台,也让海东在一届届体育赛事中,以更大的信心和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展现融入世界谋发展的新姿态。
这一次,作为青海东部门户城市的海东市,将通过首次举办这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而再次沸腾!
民族体育盛会青睐海东
记者从第七届全省民族运动会赛事组委会了解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青海省四年一届的全省民族运动会,也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本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运动员数量达到1862人、裁判员170人、教练领队372人,是我省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关注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办好本届全省民族运动会,对深入推动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展示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和运动水平,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体育人才,全面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实施和“五个示范省”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近年来,海东砥砺奋进一刻不停歇,海东人民昂扬奋进,各项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海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
我们看到,这五年来,海东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阔步迈进,昔日的农民变身为市民;海东创新发展方式,新型工业体系和现代农业体系日臻完善;海东树立生态理念,天蓝水清岸绿已成现实;海东迈入高铁时代,与世界的距离瞬间缩短;海东建设智慧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搭上互联网快车;海东启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百姓看病难和贵的话题逐渐退潮;海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就业创业热潮风起云涌;海东百姓的获得感前所未有的增加;海东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这座新城一起砥砺前行!
这一幕幕发展历程,正是海东人挑战自我、砥砺前行的最好证明。如今,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一幢幢美丽的大楼,一个个湿地公园,无不彰显着海东宜居城市的魅力。与此同时,海东市也是全省体育赛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多次成功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文化赛事活动,具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丰富经验。
自接到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承办任务以来,海东市将举办好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全力以赴保障各项赛事活动顺利举行。同时,通过市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海东市将为第七届全省民族运动会的顺利举办提供全方位的硬件和软件支持。
团结海东喜迎体育盛会
8月20日至25日,第七届民族体育运动会将在乐都区举办,主会场设在海东市体育中心,分会场设在海东市平安区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
海东市多民族聚居,汉、回、土、藏、撒拉等民族水乳交融,和谐共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百年。一个个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和衷共济、共生共荣的故事也在河湟谷地薪火相传,从远古传颂到今天。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自从2013年省委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宏伟蓝图以来,海东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动人篇章。
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实际,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解决问题、共创和谐为重点,通过健全机制、丰富载体、精准施力等有效措施,开创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群众和乐、社会和谐的新局面。海东市委书记王林虎表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是一项强基工程和系统工程。海东市着力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提升实效,并在精准发力、持续给力的创建活动中增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不仅让海东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了一起,也为海东市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新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以来,海东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扶持人口较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共70759万元,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人口较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项目。项目实施使少数民族群众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增进了脱贫致富信心,促进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十三五”时期,海东市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显示,全市民族自治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2015年生产总值为6.65万亿元,2020年为9.8万亿元。
随着本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海东举办,海东各族儿女将与全省各族群众一起喜迎盛会,集中展示全省各地区、各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精粹,充分展示青海各民族群众团结和谐、激情奋进、热烈奔放的体育精神,齐声高唱民族团结盛世华章。
生态海东吸引八方来客
生态之美,滋养文体。本届民族运动会在美丽富饶的湟水谷地举行,离不开海东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届体育赛事选择在这座城市落地,与海东生态环境释放出的红利不无关系。
近年来,海东市以建设宜居宜游的绿色活力新城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土地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工程,全力实施“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建设工程,逐步打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开窗见画、出门见绿的城市绿化美化效果。
“盛夏的海东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处处有休闲的空地,真是一个休闲宜居的好地方。”8月5日一大早,正和朋友们在乐都区进喜公园晨练的祁桂兰话语里透露出对绿色城市建设的赞许。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把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造林绿化和创建园林单位相结合,抓好生态林业建设和民生林业建设,加大城市、城镇周边绿化美化,实施中心城区、主要城镇、园区、机场等人口聚集重点区域的景观绿化,塑造了绿化美化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海东市坚持全域绿化,生态版图不断扩大。累计投入25.8亿元实施“三绿”建设、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造林工程,累计投入2.8亿元实施湟水河十大绿化工程,投入7亿元实施南北山绿化14.8万亩,完成国土绿化376.04万亩,造林面积居全省之首,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
生态是海东的名片,绿色是海东的底色。如果说10年前的海东,还受制于干旱与水土流失,是青藏高原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之一。那么,10年后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海东人的接续奋斗下,一座全新的绿色城市在青海东部拔地而起。
今天,海东市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捷报频传。截至去年底,海东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9%,比目标任务82%高12.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值37μg/m3,较基准年下降14%。黄河出省境断面官亭断面Ш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省断面民和桥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峡塘断面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这组鲜亮的数据映射出海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映射出海东为确保黄河、湟水河两条“母亲河”清水出城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行走在海东,放眼望去满眼青翠,一片片景观带生机勃勃,各个公园里风光旖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海东,在这里游玩;越来越多的新型绿色产业落地海东,在这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青睐这座山水田园、绿色发展、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新海东。
醉美海东发出盛情邀约
这里是土族、撒拉族聚集的地方;这里是高原海拔最低的地方;这里拥有高原生态奇葩——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地质森林公园和被誉为中国三大天池之一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天池;这里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天然大氧吧,是自驾旅游爱好者的乐土;这里是黄河流经的地方;这里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醉美海东,从这里走向世界……
以赛为媒。海东,这个古丝路南线、唐蕃古道上的古老重镇,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随着一个个国际赛事落地,将为海东带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等重大机遇。
综合性体育赛事就是考验体力与耐力的过程,正如海东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也将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奔向世界。近年来,海东市通过举办环湖赛、射箭赛、黄河挑战赛等国际赛事,依托独特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进一步打造国际体育品牌赛事为目标,加强国内外多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展示河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全新的发展风貌,全力提升“醉美海东”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加强务实合作,推动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走进今天的海东,无论是南来北往的旅客,还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本地人,都强烈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古老土地上正悄然发生着的变化。通过加快构建“东出西进、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一大批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海东快速汇集,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节。
海东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赋予这片谷地独特的天性和风韵:既有高原的冷凉和雄浑,亦兼江南的温婉和秀美。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海东生态游凭借集观光、森林、度假、养生及独特的地质奇观为一体的优势,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一枝独秀。
海东历史文化悠久,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和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为海东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海东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融入海东各族人民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如今,在海东大地上,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之美,海东这座年轻城市的美还来源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来源于这座城市文明的温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
近年来,海东市以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文明海东”建设活动,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海东这片热土上,奋力打造着海东文明的一片天,共同推动着海东文明发展。
随着海东成功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财政政策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四项“国字号”工程,海东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随着海东吹响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集结号,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治陋习、纠顽疾、破难题、补短板、美环境、提素质,全力夯实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随着海东体育事业和各类赛事的蓬勃发展,海东市更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为核心,转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为重点,着力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身引领行动、健康科普专项行动、健康家庭营造行动四项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场地建设投入、广大农民投工投劳以及各企业的捐献,总投资近2亿元。
近年来,海东市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始终把群众体育产业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抢抓机遇,搭建平台,加大投入,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全市体育产业全面进步,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健身热情空前高涨,全市体育产业呈现出全民踊跃参与,积极健康向上的喜人态势。
为高质量办好此次民族运动会,海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制定了《海东市承办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市级领导任执行副主任,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的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海东市组委会,并下设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综合协调组、体育竞赛组、文艺演出组等8个工作组。随着民族运动会的临近,海东各族群众蓄势待发,将通过本届民族运动会,推动竞技比赛和全民健身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力争将此次民族运动会打造成集体育、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大舞台,奏响海东健身之声、和谐之声、生态之声、发展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