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陶成君 通讯员 李善蕊
通过大数据排查、查看视频辨认、现场走访新冠感染确诊病例曾走过的地方等方式,逐一排查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以最快的速度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疫情防控风险提示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在疫情防控中,流行病学调查是控制疫情扩散速度的关键环节。人们关注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数据背后,是一位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昼夜不停的忙碌。“不知道反复排查多少次了,我们要确保不漏任何一条线索,不漏任何一个密接者、次密接者。”海东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张永军说。
连日来,位于海东市海韵酒店的省市区联合流调工作组办公室内一派忙碌景象,97名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开展信息核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你这段时间去过哪里,见过什么人,干过什么事儿,现在在哪里,接触过什么人?”流调工作是从提问开始,而提问的目的是快速查明传播链条、迅速落实人员排查管控,以病例为中心织一张网,根据行动轨迹,把所有可能感染的人网罗起来,对其进行隔离管控,困住病毒。截至目前,流调组排查后,推送数据162条,前往密接者集中隔离点梳理公交车司机微信支付记录102条,累计派出8人次前往集中隔离点、公交公司、公交车沿途上下车停靠点核实情况。
“不分昼夜工作,是我们流调人员最近的工作常态。”省市区联合流调工作组负责人、省疾控中心专家徐莉立说。10月21日,海东市平安区出现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后,青海省疾控中心和海东市疾控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成立省市区联合流调工作组,紧锣密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我们设立了4个流调小组及信息组、综合研判组等8个小组,按照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密切接触者排查名单,通过电话、现场走访等方式,连夜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徐莉立说。
疫情发生后,在初步确定新冠感染确诊病例行程轨迹后,密切接触者的排查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大量密接者排查数据的背后,是流调人员不分昼夜与病毒“抢时间”的努力。几天来,联合工作组奔赴在平安城区街道、乡镇等地,针对确诊病例曾经到过的地方进行现场走访,核查各点位的封闭管理情况以及终末消毒工作。很多时候,因为已是深夜人们沉睡之时,工作组流调人员曾无数次遭遇无人接听甚至直接被对方挂掉电话等情况。
“只能耐心地一次次联系,不断沟通。”海东市疾控中心流调组组长魏青说。此外,曾与病例有过接触的一些人没有联系方式。针对这部分人群,工作组会请公安机关进行协查,最终将与该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以及次密接者全部找到,并集中隔离进行医学观察。
“我们的工作状态就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尽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掌握行动轨迹。忙起来没有时间休息,直到所有相关人员全部行程轨迹摸排清楚,信息上传下达以后,我们的工作才告一段落。由于要不断排查密接者、次密接者,很多流调人员的嗓子都沙哑得说不出话来。”魏青说。截至27日24时,海东市疾控中心共撰写流调报告86份,排查报告1676份,协查报告201份,电话咨询答疑解惑上千条。
抽丝剥茧,层层揭开疾病传播真相。“对于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我们要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梳理,根本记不清梳理了多少次。”魏青感慨。流调工作是防止疫情扩散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流调工作做得到位,疫情将会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反之,则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为了尽可能地把确诊病例的每一个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都找到,流调人员必须一次次地与确诊病例沟通,核实曾去过的地方,一次次地走访这些地方,并一遍又一遍核实与确诊病例曾在同一时空活动的人有哪些,运用大数据手段、查视频等方式,对可能是密切接触者的人员逐一进行排查。“能把所有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都精准把控住,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扩散的可能。”徐莉立说。
确定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后,省市区联合流调工作组在“古驿平安”抖音账号、《海东日报》等多媒体发布紧急寻人公告,同时通过查找支付记录、乘车记录、公交车视频、聊天记录和朋友圈等信息,推算疑似密接者的行动轨迹,再进一步追问获得细节信息,并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比对核实,作为是否判定为密接者的依据。截至目前,省市区联合流调组共排查300余人次,累计与排查对象微信视频时长达700余分钟,查阅公交车视频2250分钟,比对公交车内视频截图53张,完成密接者流调报告28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