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按照“巩固成效、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对分级诊疗的引导作用,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基本构建了“大病在大医院,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医新格局,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一、进展情况
一是健全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制定《海东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办法》,积极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差别化报销政策,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对分级诊疗的引导作用。建立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主体单位、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强化医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五医”联动,打通人员、经费、业务、药械、信息等环节壁垒,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累计投资5.5亿元,加大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配备,实现了每个县区至少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覆盖率达100%。二是全力推进双向转诊。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思路,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乡镇卫生院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并鼓励县级医院出具药物治疗方案,在乡镇卫生院实施治疗,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通过制定和落实入院及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顺畅转诊。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根据乡镇卫生院实际需求,选派医院业务骨干定期下沉至卫生院开展坐诊、带教查房、培训讲座和质量控制评价等工作,带动新业务新技术,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人员水平。同时,采取引进培养、在职培训和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基层骨干医师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卫生人才在职学历提升、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东西部协作医疗帮扶项目等途径,强化基层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通过信息手段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基层患者快速确诊及时转诊和有效治疗,提高分级诊疗效率。累计投资1600万元,实现乡镇中心卫生院与县级公立医院“点对点、面对面”远程会诊系统全覆盖,每年累计开展远程医疗会诊5000人次、远程影像诊断6000例。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是编制总量不足和骨干人才缺乏并存。全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缺乏问题比较突出,按照全省标准测算缺编1321人。人才培养和引进难度较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群众的医疗需求存在偏差,县级公立医院临聘人员占比达51.2%,编制总量不足对推进分级诊疗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从医务人员总量看,全省每千人拥有医技人员达到6.25人,化隆县每千人拥有医技人员仅为1.94人。二是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有待健全。医共体内各乡镇卫生院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互联互通信息系统不健全,系统相互独立,导致数据在医共体内无法共享。三是群众向下转诊意愿不高。由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能力有限,检查手段较单一,医师服务能力较低,导致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存在顾虑,不愿意向下转诊。
三、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对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服务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资金等支持力度,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县级医院的标准化建设,补齐短板,配齐基本设备。二是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各类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医疗、医保和公共卫生等系统之间的对接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分级诊疗的方便快捷。三是建议省级层面帮助支持海东市按照全省标准编制,配齐全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整合县区、乡镇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推进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二是加强城乡医疗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借助远程信息化,探索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二、三级医疗机构与乡镇远程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医疗资源的共享,使患者能够就近享受上一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就医。三是加大医联体和双向转诊宣传力度。通过各大医疗APP平台、电视等方式,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的优势进行宣传,提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知晓率,让群众真正了解“医联体”的实质内涵及功能,提高签约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