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浅谈“十四五”时期乐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来源:    时间:2021年01月22日    

乐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乐都区乘势而上,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核心区的关键五年。在系统全面总结乐都区“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基础上,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和趋势特征变化,明确“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尤为重要。

一、“十三五”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乐都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区情特点,紧扣“一个同步、两个新突破、三个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如期实现清零“摘帽”,“十三五”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全部完成,顺利通过省际交叉验收和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2016-2019年GDP年均增速为8.9%,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和重大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5.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年均增长8.4%;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达320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5元,较2015年均增加37%,城乡收入比例缩小为2.67:1;生态环境优化、绿色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事业进步完成进度分别为96.28%、98.84%、99%、99.32%,基本完成“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目标任务;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4.4∶47.0∶38.6调整为2019年的14.7∶34.5∶50.8,总体呈现“一稳二优三增”的特点。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

二、经验体会

通过“十三五”的齐心努力,全区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一)坚持项目带动,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以海东市党政机关搬迁至乐都为契机,大力推进首府城市建设,分功能片区精心开发,加快推进实施乐都唐道、体育中心、朝阳阁地、地下综合管廊、南凉公园、碧桂园房地产开发、街景整治、湟水河综合整治、“凤山新城”特色小镇、立体停车场等城市建设项目,重大项目带动是健全城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彰显海东“首府”魅力的关键。

(二)坚持产业引领,不断夯实特色产业基础。发挥本地特色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种养殖业,建设富硒产业基地,延伸发展富硒产品加工产业,提高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乐都富硒紫皮大蒜、长辣椒、马铃薯、大樱桃成为海东特色农业发展的靓丽名片。积极开发药草台、卯寨、柳湾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小环线,卯寨景区成为全省乡村旅游“领头雁”。中钛680MN多功能模锻压机组成功挤压出P91及钛材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成功试制飞机发动机涡轮盘、飞机起落架等高端金属结构件,装备制造业正迈向更高台阶。

(三)坚持脱贫攻坚,不断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立足乐都贫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八个一批”和“十大工程”,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等方式,成为全面脱贫、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经验,卯寨成为省旅游扶贫亮点,七里店新型社区易地搬迁工程成为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店富硒大蒜、洪水大果樱桃、峰堆分布式光伏成为产业扶贫亮点,卯寨党员带头致富成为党建扶贫亮点,全区如期实现清零“摘帽”,“十三五”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全部完成,顺利通过省际交叉验收和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

(四)坚持文教强区,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坚持“科教兴区”战略,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确保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使乐都不断强化全市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注重城市文脉延续,发掘河湟文化内涵和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中国书法之乡”、柳湾彩陶、北山赛马、瞿昙花儿会、九曲黄河灯、高庙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持续开展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书法展等活动,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知名度。

三、存在的短板不足

“十三五”期间,虽然我区深刻把握区情特点,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但也存在一些难点与不足。一是总体发展“首位度”不高。撤县设区以来,乐都区着力推进各类产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加快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稳步增长,2015年至2019年共增加了0.4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77:1缩小到2.67:1,但与其他县区相比,乐都区的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偏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总体发展“首位度”不高,辐射力较低、竞争力较弱。二是城市建设“品质化”不优。随着乐都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随之逐年增加;全区重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推进缓慢,以沟、河、路、渠为依托的生态廊道建设不足、主城区绿色生态系统不完善、“山水田园”城市特色暂未突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并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产业发展“现代化”不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资本运作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园区专家工作站等现代农业发展优质供给不足,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成长缓慢,农民增收难。工业发展整体较为滞后,传统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新兴产业发展有待突破,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较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数量少,乐都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源价值发挥不足、文化遗产潜力彰显不够,开发利用不充分、活化程度不高,资源尚未转变为具有特色吸引力的经济发展优势。服务业规模不足、档次不够,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型人才缺口大。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度”不足。受资源禀赋的限制和传统历史的影响,农村地区产业化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主城区;受传统“小县城”思想影响,主城区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未能跟上现代化城市发展节奏,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亟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城镇资源对乡村的辐射带动,更好挖潜乡村禀赋对城镇的支撑支持。

四、“十四五”期间发展思路及重点任务

紧扣“四个扎扎实实”总体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深度融入“五个示范省”建设,做好“四种经济形态”培育文章,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大转型、促进新崛起”为主题,围绕“建设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核心区”战略定位,紧抓城市崛起和乡村振兴“两个关键”,着力打造河湟生态文明典范、先进制造承载基地、河湟文化旅游名城、高原特色农业样板、美丽幸福宜居家园“五张名片”,确保到2025年,建成以高原富硒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富裕,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快城市提质,彰显海东首府城市魅力。着眼于提升乐都在全市的首位度,按照全会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十四五”期间,以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西宁-海东都市圈”为目标,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实施朝阳建设计划、基础完善计划、旧城改造计划、城管改善计划,全力推动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现代化新城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基础教育基地、医疗健康养老基地。一是将朝阳片区作为海东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加速推进高品质住宅项目,高标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二是加快老城改造步伐,继续大手笔推进南北片区旧城改造,力争利用1-2年时间完成七里店东村等剩余19个片区征地拆迁工作,高标准改造北门路等老旧街巷,加快建成河湾金融商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实施一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打造5-10个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园林社区”,实现城市形象和功能再完备、再提升。三是以核心城区交通建设为中心,加快乐化高速、109国道改扩建等国省干线和城市路网建设,积极争取高速公路西出口和民小路出口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核心城市对外辐射通道,提升融合程度。四是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期间2.8万名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后半篇文章,“十四五”期间计划再搬迁群众3000多户,持续吸纳农村人口进城上楼,激发城市动能活力。五是依托最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扩面增效、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作。继续优化教育布局调整,有计划地推进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新改建,形成布局合理、富有特色、满足需要的城市教育新格局。六是把城市服务管理保障作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扎扎实实抓好城市卫生、城市交通和违法建设整治三大任务,着力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二)推动绿色发展,构筑河湟生态文明典范。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按照全会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十四五”期间,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两端发力,以中心城区、湟水河、南北山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和文明创建计划,着力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构筑河湟生态文明典范。一是高标准打造生态景观廊道。实施以湟水河为轴线的湟水河沿岸景观生态林绿化工程,高标准推进“三峡”工程,启动实施以兰新铁路、京藏高速、109国道、民小公路为主的通道绿化,全力打造沿湟生态景观系统。二是锲而不舍推进南北山绿化、湟水规模化林场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加大小区、校园绿化力度,力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三是持续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快“放管服”改革,打造公平营商环境新“高地”,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在乐都投资兴业、开拓市场。

(三)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样板。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按照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十四五”期间,以实施好“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引领,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做强优势、培育特色,着力打造全省最大万栋拱棚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一是按照“两年见成效、三年出结果、四年立标杆”的要求,在高标准打造好13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同时,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后续产业发展,全力推进以“八园一场五基地”建设为主的“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条沟产业发展。二是按照“补缺、提质、一体”的要求,促进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启动实施新一轮的村庄清洁行动,同步做好高庙新庄村等20个森林乡村建设工作。三是在巩固好已建成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再打造50个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休闲旅游村、民族风情村、特色产业村,提升村庄品位和档次。推进凤山新城、高庙彩陶等18个精品特色小镇和雨润镇、洪水镇等5个美丽城镇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有“奔头”、有“颜值”、有“乡愁”、有“和美”、有“活力”的新农村。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先进制造承载基地。

把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作为推动“一优两高”战略的必然要求,按照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求,“十四五”期间,围绕“高新轻优”工业发展方向,实施产业培育计划,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装配式建筑、高端绿色建材、光电产业、新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重点产业和高端房地产、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多方配套服务的“5+N”新型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全省钛合金产业聚集地、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高端材料制造基地和光电产业核心集聚区。一是强化园区集聚效应,优化服务软环境,推进工业园北区、西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的能力。二是以中钛、宝恒、旭格等企业为抓手,厚植装备制造优势、深耕装配市场、专攻高端材料、做亮光电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与此同时,继续优化升级水泥、玻璃、铁合金等传统制造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培育潜力产业,引进关键智能技术,研发大型精密铸锻系列产品及精深加工、热加工项目,扩大工程机械零部件、结构件、铸件等系列产品的生产。主动引进电子信息制造转移产业、微型锂离子电池等高附加值项目。四是立足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一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力争每年引进区外资金增长20%以上。

(五)加快文旅融合,建成河湟文化旅游名城。进一步挖掘河湟文化的价值,塑造新时代河湟文化品牌,按照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十四五”期间,以打造厅市共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突出“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的地域特色,实施文化传承计划,让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河湟文化旅游展示基地,建成更具时代魅力的河湟文化旅游名城。一是以打造全域旅游为目标,充分挖掘瞿昙寺、柳湾彩陶等景区旅游价值,积极推进七里店百里河湟文化长廊建设以及央宗、仓家峡、朝阳山等生态景区建设,形成旅游大环线。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发展“旅游+”等新业态,着力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主动融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加大西来寺、城隍庙保护、修缮和开发,恢复建设凤山书院、碾伯古城门、鼓楼等,着力打造特色河湟文化长廊。三是进一步推进文城融合,深挖河湟文化、民俗文化,强化书法教育,促进全区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立区级融媒体中心,创建集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一体的乐都区数字化展示平台。五是建设非遗传习中心、展示馆,加强非遗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掘历史名人、典故等文化素材,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名片。

(六)聚焦民生领域,筑牢美丽幸福宜居家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全会提出的“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十四五”期间,加快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教育复兴计划,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一是大力实施教育复兴计划,进一步挖掘和打造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及高职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打响乐都教育品牌,成为全省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二是全面推进“健康乐都”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监测网络、预警能力,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三是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谋划建设综合型、特色型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产业园,着力挖掘和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构建贫困监测和动态帮扶体系,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确保群众有收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