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海东市水利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    时间:2021年11月09日    

曹良泰

 

“两个一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海东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绘就了海东未来发展的蓝图,提炼了催人奋进的“海东精神”和“海东意识”。党代会提出的“五个新海东”建设目标任务为海东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海东市“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和近年来海东水利发展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海东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要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供给、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水利改革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落实。

一、水利发展的基本情况

海东市属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流在海东市流经长约200km,区域内有黄河干流、湟水河、大通河三个水系。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18.2亿立方米。海东过境水资源量充沛,全市多年平均出境水资源量261.7亿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六县区共建有主要水利工程4334项,累计完成投资150.4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供水保障。

(一)提升了水安全保障能力。近年来,建设完成了平安牙扎水库、平安文祖口水库、民和河西沟水库3座重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了乐都杨家水库、循化县夕昌水库、民和满坪水库及互助柏木峡水库4座重点水源工程,新增蓄水库容985万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1509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万亩。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9项,累计完成投资6.17亿元,通过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巩固提升了5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1.33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总人口达124万人次,全市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完善了水灾害防控体系。近年来,全市大力构建水灾害防控体系,投资9.35亿元,实施了黄河干流、湟水河、中小河流及山洪沟道治理工程46项,新建防洪堤305.5km,河道防洪标准不断提升。投资1.82亿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项,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83项,进一步消除了洪水灾害隐患。

(三)强化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连续四年全市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超额完成考核指标。同时,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任总河湖长,“市县乡村”四级责任河湖长的领导体制机制,建成了河湖长制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河湖信息管理系统,清理河湖“四乱”问题221项,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2平方公里,全市水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推动了水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工作,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已全部完成。制定出台了《海东市推进小型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海东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海东市农业灌溉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方案。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1886项,落实管护主体2053项,落实县级管护经费1449.5万元。完成了民和县古鄯水库灌区、平安区平安渠灌区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15项。全市525处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实行收费,年度实收水费1569万元,水费收缴率达97%,逐步推动形成农村人饮水价改革和工程管护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从全省来看,我市是水利工程种类最为齐全、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地区,加之我市作为青海省的东部门户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地理位置特殊,人口众多,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海东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兴修水利、根治水患任重而道远。

(一)水资源相对短缺。海东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18.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180 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及青海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5.7%和64.9%,水资源禀赋条件差,是青海省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城市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河道水量大且浑浊,冬季水量小且易结冰,海东市主城区和部分城镇供水水源不足问题严峻,尤其是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多为散小水源,供水保障率不高,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二)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乐都区目前供水保障规模为2.6万m³/d,根据《海东市核心区给排水专项规划》,到2030年乐都城区用水量将达到16.56万立方米/天。平安城区依靠西宁DN600 单根输水管长距离输水,核心区供水量不足和水源单一的现状制约着海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东市农村人饮水源不足,缺乏调蓄能力,在冬季等非汛期供水水量得不到保障。同时,农村人饮供水水源缺乏配套水厂,水质净化工程点多面广,实施难度较大,农村人饮水质问题突出。

(三)防洪减灾基础薄弱。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使其成为青海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黄河干流防洪体系不健全,整体防洪标准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河道综合治理相对滞后,且部分山洪沟道治理难度较大,流域面积在200 km2以下的河流大部分还未开展治理工作;全市尚有近10余座病险水库及55余座病险淤地坝未进行除险加固;部分小型水库配置的安全监测设施已老化损毁,安全监测设施落后,防洪减灾基础薄弱。

(四)水生态保护体系不健全。全市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划定、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尚未完成。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表象在水域,但根源在陆域,由于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城镇建设侵占水生态空间和河湖“四乱”现象依然存在。水资源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用水大户计量不足,节水监管力度不够,较为完善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及使用权制度尚未建立。   

(五)水利智慧化水平不高。河湖水情、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能力以及自动化用水计量程度亟待提升,流域信息监测还未全覆盖。统一的数据处理中心与业务应用系统尚未建成。各区县山洪灾害预警、河湖长制、水资源管理等平台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资源和基础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分散,智慧河湖,智慧水利建设基础较差。

(六)水利改革工作不深入。水利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管护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尚未建成,管养分离不彻底,基层工程管护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法制水利与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紧缺,管理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基层水利工作者断层和老化严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和专业人才缺乏。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治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水方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遵循,以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海东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正确认识省情、市情、水情,做到“四水四定”,科学分析发展变化趋势,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补短板、强监管、激活力”为抓手,以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网工程体系、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水安全保障之路,为建设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宜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围绕打造“城乡统筹”新海东,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以乐都、平安两区为核心,着力解决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在加快推进杨家水库、夕昌水库及满坪水库续建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引黄济宁、引大济湟、积石峡二期等工程,构建“一横两纵三廊六片多源”的供水保障格局,加快推进杨家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并统筹水系连通供水工程及配套供水工程建设,增加城市供水能力。实施杨家水库配套供水工程,改善高店镇、雨润镇、高庙镇、洪水镇、乐都城区、农业示范园区、工业园区近10万余人饮水条件,缓解乐都区行政中心转移、扶贫人口搬迁及教育扶贫等带来的供水人口增加压力。同时,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在保证建设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市各区县规划完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51项,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17项,小型供水工程40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194项,受益人口112.4万人,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1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95%,千人以上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率达100%。

(二)围绕打造“宜居宜业”新海东,持续推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继续推进实施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二期工程(民和段、化隆段、循化段)、大通河互助县段河道治理工程、湟水河乐都段河道治理等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工程9项,对黄河、大通河、湟水河等重点河段继续开展堤防达标建设,治理河段长110km,使防洪标准由现有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二是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以小南川河、祁家川、隆治沟、巴燕沟、红崖子沟、林川河等周边人口密集的中小河流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计划实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22项,治理河长224km,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三是实施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全面开展水库大坝、淤地坝安全鉴定,加快完成14座病险水库、55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和病险淤地坝的安全隐患。

(三)围绕打造“山水田园”新海东,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强化流域相关、地理相连河湖之间的区域协作,加大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恢复河道水系自然连通,采取岸坡防护、河道清障、生态清淤、滨岸带植被建设、水污染治理等措施,加强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二是推进林业灌溉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国家试点工程水利配套工程和黄河流域南北山绿化水利配套工程,推动实施绿化水利配套工程19项,新增灌溉面积23.96km2。同时,着力从节水灌溉技术上求突破、求发展,有效利用水资源,加快海东市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深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湟河源头等重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持之以恒开展水土保持建设,严控人为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育能力,实施调水调沙,进一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维系黄河生态安全。推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及新建淤地坝工程三大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30项,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6km2。

(四)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新海东,深入推进河湖及水资源保护。一是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转变,在3条干流,137条支流和69个湖库全面推行河湖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全面覆盖、网格到底、人员入格、责任定格”的管理网络体系,以流域面积50km2以上且生态功能突出、沿岸人口较为聚集的河流为重点,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设立界桩,并向社会公告;编制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岸线边界线和功能分区,强化岸线分区管控。推进河湖“清四乱”向中小河流和农村河道的延伸工作,完善全市河湖长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全市河湖巡河员、护河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全覆盖,推进河湖问题长效整治。二是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通过岸坡防护、清淤疏浚、河道清障、生态景观建设、水环境治理等措施,推动农村河流库渠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初步建成引排通畅、功能良好、生态优美的水网体系,河道生态空间侵占恢复率达到90%。三是加强水资源监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黄河全年达到Ⅱ类水质目标,大通河全年达到Ⅱ类水质目标,湟水河全年达到Ⅲ类水质目标,确保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围绕打造“创新活力”新海东,深入推进水利改革及信息化建设。一是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同步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继续深入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农村人饮及小型水利设施的物业化管理等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本地区水利工程实际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城市与乡村统一管理。二是以实现水利智能化管理为目标,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驱动,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着力以智慧水利引领水利现代化,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能力,支撑行业强监管,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推动建成“采集监控多元化、数据资源系统化、应用系统实用化、服务功能移动化、标准体系规范化”的智慧水网,提升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加大水利人才培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找准水利薄弱环节,继续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探索水利员“村村通”工程和水利站“乡乡通”工程,做好水利“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改善基层水利人才短缺局面,扎实推动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提高依法治水管水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围绕完善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加强队伍建设等核心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细化标准、整合资源,不断推进水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提升水行政执法效能。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水行政审批行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权利监督,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工作机制,确保水行政行为合法依规。

 

 

 

 

(作者系市水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