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海东
累计投入资金36.6亿元 搬迁安置18055户64665人 海东走好“六步法”让群众搬得出能致富
来源:    时间:2021年11月29日    

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张建一 报道

山旮旯、穷山沟,一边是峡谷,一边是绝壁……在海东,这样的环境曾是对2103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居住地的生动描述。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从搬出穷山沟,到开启新生活,海东市各地铆足干劲,凝心聚力打好搬迁战,统筹资源做好社区治理,千方百计带动群众增收,让众多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海东市累计投入资金36.6亿元,六县区55个乡镇451个村,共搬迁安置1805564665人,占全省搬迁规模的34%,搬迁人数占全市农村人口的7.99%。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1921036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2.4%,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1233643629人。

曾经,被打上“深度贫困”乡镇标签的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资源匮乏,村民基本靠天吃饭,若遇灾年,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针对这种情况,乐都区坚持易地搬迁“唱主角”,经多方努力,芦花乡整乡搬迁到了七里店新型社区。

如今,褐墙灰瓦的安置楼房依势而建、错落有致,老人们倚着廊亭栏杆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带领贫困群众,浩浩荡荡搬出大山。在这场大迁徙中,海东迈出的不是简单的步伐,而是开辟了贫困群众踏往致富征程、通向美好生活的天堑通途。

如今,从大通河到湟水河畔,从青沙山到阿伊赛迈山,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设,圆了6万群众的安居梦。“十三五”期间,海东市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创新搬迁安置方式,“六步法”走出了符合海东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科学决策蓝图,走永续发展之路。

海东市科学制定出台《海东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在规划框架下,坚持把田园风光、文化特色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村建设着力方向,提升乡村标志性建筑物、广场、空间走道、雕塑、小亭等设计风格,力求新村建设与当地人文、历史、发展相统一。各县区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出台方案、完善政策,按照“离山下川”“百姓出山、项目进山”“能大不小、能城不村、能平不坡”等思路,坚持将移民新村布局在靠城、靠路、靠水的区域。

——顺从群众意愿,走民族特色之路。

海东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房屋特色和居住习惯,在“怎么建”的问题上,海东市立足各民族住房特色、建筑风貌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合理布局住房空间,注重利用乡愁元素,设计多个户型,在不超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搬迁群众居住需求。

——集合社会资源,走设施齐全之路。

全市各行业各部门合力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到位,整合住建、水利、电力、林业、国土等涉农资金54.93亿元,配套实施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站、超市、电子商务站、广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最大限度发挥资金聚集效应。过去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娶妻难、增收难、住房难“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实现了“拔穷根”。

——党建引领服务,走社区共治之路。

各安置点积极探索“党建+移民”的社区化管理服务新模式。10个县城安置点和5个集镇安置点,建立“党总支(乡镇)+搬迁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党建引领格局。

“为了更好地满足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七里店安置区目前已建成了34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党建、民政、就业等10个窗口,推动形成‘一站式’服务和‘少跑路,多办事’的理念。”七里店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仲慧芳说。

41个新村安置点沿用原村党支部,新建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村史馆46个、感恩碑55个;搭建村级微信交流平台,定期发布公益活动、政务动态等各类信息……“党建+社区”模式,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乐居新家园、成为新市民、共享新生活。

——严守国家红线,走多重监管之路。

海东市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红线和贫困群众不能举债的政策底线,坚决防止搬迁贫困户建房面积过大、标准过高、投资过大。采用行政监管、技术监管、群众代表监管和农户自主监管“四结合”的方式,严把质量关,形成层级管理、分户落实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筑牢扶贫产业,走持续发展之路。

在解决“怎么富”的问题上,海东制定出台《海东市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海东市贫困“拉面”经济及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扶持后续脱贫的政策措施。采取拉面创业扶贫、旅游扶贫、园区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典型引路“七种模式”,多点发力,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效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易地搬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持续脱贫和致富才是目的。

全市将加快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通过推动家庭农场普惠政策的建立和落实,研究既能发展现代农业又能稳定易地搬迁农民“三地”收入的土地政策。继续壮大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通过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配套建设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使得搬迁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同时,大力扶持拉面经济、乡村旅游、优质特色种养业,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形成民间投资活跃、市场蓬勃发展、业态丰富多元的发展格局;坚持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保民生结合起来,紧密围绕充分发挥服务业创造就业的功能、扩大其就业容量,吸纳易地搬迁群众就业等主线,不断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亮点,促进城市服务业健康发展。

此外,通过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发展社区商业和商业街区,开发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优先使用海东市易地搬迁人员,不断增强城市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并引导易地搬迁群众进军按摩师、健身教练、月嫂、快递员等新兴行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