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海东市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步伐
来源:    时间:2018年10月31日    

为进一步增强高原城市的文明形象,海东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好 特色发展有动力。撤地设市五年来,海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深化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围绕重点生态保护区域,推进各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一幅青山、碧水、蓝天的生态画卷正在向我们徐徐展开。近年来,海东把国土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绿化工作紧紧围绕春秋季植树造林,持续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着力打造绿水青山海东。民和县作为青海省的东大门,黄河和湟水河穿境而过,生态位置极其重要,出境断面水质更是重中之重。该县污水处理厂的生态型人工湿地,轻盈的芦苇、茂密的菖蒲随风摇曳、绿意尽染,一股清流正从湿地地表源源不断地注入湟水河。整个湿地从西面引进污水处理厂三次净化后的尾水,从东面流出的却是一股清澈见底的清水,这块占地96亩的人工湿地俨然变身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净化器”, 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力能够达到60%到98%,对总磷的去除力能够达到60%到96%。这片人工湿地能够有效的去除尾水中的总磷和氨氮,又能增加城市绿地和水面,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确保一江清水出城出省。

二、环境好 绿色发展迎客来。近年来,海东着力在增绿上下功夫,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了150万人(次)的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海东、美丽海东,筑牢青海东部绿色屏障。城市因为绿化变美了,气候也变好了。与过去相比,绿化提升了城市品位的同时,生活的环境更加幸福宜居,行走在乐都、互助等各县城区的街头巷尾,放眼望去满眼青翠,一片片景观带生机勃勃,各个公园里风光旖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海东,在这里游玩;越来越多的新型绿色产业落户海东,在这里发展。昔日的荒山秃岭,正在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覆盖。气候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条件,近年来雨水多,绿色植被长得好,气候凉爽宜人,自然景观吸引了很多游客。今年上半年,海东接待国内外游客670.68万人(次),同比增长19.4%,旅游总收入27.06亿元,同比增长22.6%。“旅游是提高高品质生活的方式,这几年,海东旅游形成井喷式发展。发展原生态旅游是当前的重心,也是吸引游客前来的一大亮点。”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践行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以生态促进旅游发展。

三、生活好 幸福日子有奔头。保护好生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星显胜是平安区巴藏沟乡一位普通的农民。上个世纪他签下了为期40年、承包荒山荒坡8300亩的合同,开始了改造荒山、植树造林的漫漫路程。二十多年过去了,显胜承包的荒山变绿了,既美化了环境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他还平整高标准农田,同时他修建了以牡丹、牵牛花等花卉和以花椒为主的70亩经济林种植基地,向当地政府贷了120万元,用于造林绿化和林下经济发展。还建了一个林家乐,经营面积达700平方米。由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季节平均每天的游客都在50人以上,周边的村民们通过养土鸡、育肥羊等渠道增加了收入。据统计,全市2017年共落实林业生态公益扶贫管护岗位4160人,管护补助资金达4988万元。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等方面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共投入资金达9829余万元。积极开展森林综合保险工作,实施森林保险(公益林)面积291万亩、其他经济林9000亩、林木种苗5000亩,农民真正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海东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让海东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了,全市各族人民进一步享受到了优美环境带来的获得感,海东还将以“一优两高”的标准谱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