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市科学技术局】为新海东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访海东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穆玉霞
来源:    时间:2023年04月20日    

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今年,我市科技系统怎样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将如何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怎样实现科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近日,记者对海东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穆玉霞进行了访谈。

记者:一年来,海东市科技部门取得了哪些显著的工作成绩?

穆玉霞:过去一年,在全市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示范为重点,通过走访调研、政策激励、业务培训等一系列举措,组织申报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强的科技重点项目,共争取科技项目11项,项目资金1964.74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新认定22项省级科技成果,较去年翻一番。成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众创空间4家。选派275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到全市64个乡镇及98家企业,为受援地引进项目79个,建立示范基地149个,引进各类资金2195.5万元,服务带动农户7107户,建成海东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5个,引进省内外专家239名,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推动科技创新要素与乡村振兴产业“零距离”对接,为实施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这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的全国两会结束后,我市各级科技部门是如何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

穆玉霞:全国两会结束后,我们上下坚持“四个面向”,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提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加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全力以赴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大视野抓科技工作,为“五个新海东”建设贡献力量。

同时,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两会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学习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重点,强化担当、主动作为,把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成效转换成实际行动。二是不断坚持对标对表主动作为,与推动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以科技高质量工作成效检验学习两会精神的学习成效,做到学思用贯通、知行合一,为实现“五个新海东”注入科技系统的责任和担当,全力冲刺科技“开门红”,为“全年红”开好头、打基础。我认为,站在新的历史时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蓝图已徐徐展开,新型举国体制必将汇聚起更为澎湃的创新动能。

记者:“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科技部门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工作的作用,为新海东建设凝聚力量?

穆玉霞:我们将坚定不移扛起科技职责和使命,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走稳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和更实举措,在“五个新海东”建设和科技工作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在科技项目争取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产业创新需求,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上下功夫,全面梳理现有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整合资源,加快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力度。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后备培育库,构建形成“小成初、初升高、高壮大”全链条科技企业梯级培育体系。在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建设,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团”服务基层作用,建强2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培育打造12个“科技小院”。在构建多元化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海东品牌产业化升级,推进特色产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促进各领域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统筹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科研布局。借力兰西城市群建设、东西部协作,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科技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