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市文体旅游广电局】海东市坚持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来源:    时间:2024年08月06日    

 近年来,海东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对旅游、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传承弘扬河湟文化,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举办“一节一最”群文活动。集中讲好“黄河故事”,集中展示河湟文化,连续举办六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打造成沿黄9省区文旅交流平台,市级层面示范引领,县区层面整体推进,乡村层面多点开花,文旅季季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人人能参与,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反响之好、关注度之高均创历史新高。着眼于丰富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连续举办六届“青海年·最海东”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突出了传承传统、迎新创新、乐民惠民特点,“大活动引爆燃点,小活动每天不断”,充分体现文旅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

二是明确旅游拳头产品发展路径。积极融入全省旅游发展大局,把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布局黄河风情体验游、河湟生态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的古韵河湟生态文旅带,打造春季“赏花”游、夏季“浪山”游、秋季乡村游、冬季冰雪游全域旅游线。以5A4A级景区为重点,形成以土族故土园、平安驿为代表的民俗体验型,以北龙山、孟达天池为代表的生态观赏型,以油嘴湾、石壁花海为代表的乡村度假型,以瞿昙寺、喇家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探秘型,以班彦村、红光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寻根型“五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统筹推进资源整合、业态融合,打造旅游消费热点。

三是树立“万象海东”文旅品牌。树立“大品牌”观,更新海东文旅形象标识、宣传口号和宣传片,创新打造“古韵河湟·万象海东”文旅品牌。在江苏无锡、甘肃兰州、山东济南、上海、天津等9个省市举办文旅推介宣传活动,出台《海东市旅行社招徕游客奖励办法》,省内外旅行社将重点A级景区纳入旅游线路,推出A级景区向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消防人员、武警战士,江苏无锡旅客免门票、星级饭店价格打折优惠措施,吸引更多人常来海东、品味海东、乐享海东,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文旅融合能“增值”。

四是建强市级文艺示范队伍力量。探索组建1+9+N”文艺队伍模式,成立海东河湟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组建河湟歌舞团、花儿艺术团、曲艺团、秦腔剧团等9支市级文艺团队和30多个文艺小分队,着力打造“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艺演出队伍。统筹筛选有基础、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有示范引领作用的100家基层文化站点(队伍),打造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立得起、叫得响、能示范的基层文化示范站点(队伍)。

五是抓实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力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颁布全省首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地方性法规《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设立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7月全省唯一以河湟文化为名的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连续两届举办河湟文化论坛,形成了关于河湟文化、陇右文化的学术论文汇编。2023年以来开展河湟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以国家、省市县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对全市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梳理、摸清“家底”。

六是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础根基。坚持项目先行,科学谋划实施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6亿元实施了民和康格达景区、化隆沿黄步道、笼式足球场等文体旅项目52项。落实资金143亿元,将17个文体旅游广电领域项目纳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青海灾区重建规划项目库,已开工16项,已完工7项。争取到海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馆”提升改造、长城文化公园等8个项目(投资2.15亿元)。

七是探索“五业”融合发展路径。紧紧抓住“体育盛会”“产品盛宴”良机,以盛大赛事推动农体文旅商“五业”深度融合,通过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探索新兴消费增长点,擦亮特色体育赛事品牌,培育群众休闲体育项目,打造民族传统竞技体育,市级层面,高标准组建、集训、打造了具有海东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足球队伍,借助“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精心编排、展演多个民族特色、河湟文艺节目,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增量”。县级层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原则,举办“市县联办、县区承办”的品牌赛事活动,着力打造“乐都乒乓球、平安足球、民和武术、互助羽毛球、循化篮球、化隆射箭”等“一县一品牌”体育项目,逐步形成了“赛事为媒、文旅搭台、农商唱戏”的五业融合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