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市发展改革委】海东市着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来源:    时间:2021年03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海东市按照城乡统筹新海东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力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构建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为海东融入兰西城市群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先后编制了《兰州—西宁城市群海东市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民和红古两地公安、民政、农业、文化部门及司法系统不断加强交流和合作,使更多政策惠及两地人民,为下一步深化(民和—红古)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全力推进西宁、海东、兰州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道109线改扩建、南绕城高速东延、西互一级扩能改造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加快实施。川海大桥、团结大桥、民小公路下川口特大桥、川垣北路至G109连接线等交通动脉已打通。

二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高质量编制完成《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河湟新区总体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标杆成功树立,城市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成型。着力构建高原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新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乐都同城规划、组团发展,加强乐都—平安市域中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核心区建成区面积达33.78平方公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统筹推进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四县城镇建设,2020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形成了两区四县三十五个建制镇的城镇化格局。“城中村”改造成效卓著,旧城区改造扎实有效,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累计完成2.02万户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4.18万套棚户区改造和6.88万户危旧房改造,实现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清零”目标。圆满完成国家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城市创建任务,成功争取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奖励资金12亿元。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入运营,平安大道电力线路实现入廊。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市体育中心、三湖六岸湿地、朝阳山公园、驿州湿地公园、南凉遗址公园、白沈河生态景观长廊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平安驿特色小镇列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三是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战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为抓手,制定了《海东市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方案》《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步伐的实施意见》、《海东市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设规划(2019年—2023年)》等文件。截至2020年底,海东市1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43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6844.91万元。采取示范村建设引领的模式,农业发展逐步从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为休闲、康养、观光等承载多重功能转化,促进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120个高原美丽乡村全部建成,634个贫困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补齐了“水、电、路、网、房”等设施短板。全市1587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通过推进乐都杨家等重点水源工程,巩固提升了5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1.33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佑宁750千伏变电站加快建设,临空、总寨等一批电源项目建成投运,城农网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城镇燃气普及率为79.43%。76%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4G覆盖。全面持续开展了以“四清一改治十乱”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对生活垃圾、老旧房屋、残垣断壁等进行了清理,587个行政村均已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共改建、新建厕所68197座。

“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将继续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建设河湟新区,高水平建设乐都、平安核心区,统筹推进民和、互助、化隆、循化四县区发展,协同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建制镇群落,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海东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