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市林草局】海东市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来源:    时间:2021年12月02日    

今年以来,海东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决策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状况,为生态海东增添新的力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制发《海东市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工作方案》,将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纳入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实行联点负责制,确保取得实效。把草原承包经营、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等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逐级压实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方位加强项目储备和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开展草原保护修复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开展草原生态价值评估和资产核算,鼓励金融机构创设适合草原特点的金融产品,探索开展草原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草原保护基金,参与草原保护修复,支持社会资本和个人投资草原治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贴息、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信贷机制,畅通资金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草原保护和修复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增加草原科研投入,加强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技术、草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乡土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人工草地建设、鼠虫害治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加快推进草原定位观测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强化草原保护修复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全面提升草原保护修复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充实草原管理、调查监测、技术推广和执法监督力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执法监督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求各县区组织开展广泛的草原保护宣传,普及草原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草原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二、开展综合保护治理,分类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开展综合保护治理。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依据省市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草原相关规划并组织实施,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要求,开展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草原禁牧,提升草原生态服务功能。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封禁育草等措施,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开展修复治理,对矿山开采等造成破坏草原资源的,根据“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限期进行修复治理。对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因公共利益造成生态破坏的、因重大自然灾害而生态受损的草原,经科学论证确需恢复的,由各级政府承担恢复责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施草原修复重大工程。要求各县区按照扩大草原面积、提升草原功能的总体要求,在水源、用地、移民安置等方面,为增加草原面积提供条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草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重要草原。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工程,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生态移民、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调整受损草原生态系统结构,逐步恢复草原生态功能,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分类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加大草原修复治理力度,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步伐。对沙化、鼠害等重度退化草原,采取人工种草、有害生物防控、禁牧封育等综合方式恢复草原植被,促进草原生态正向演替。对中度退化草原,采取休牧轮牧、免耕补播、飞播种草等综合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对轻度退化草原,采取划破草皮、松土施肥等综合措施,稳定和提升草原综合服务功能,健全后期管护机制,确保生态修复成效长期持续发挥。

三、大力发展产业,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合理发展草牧业。以监测为基础,合理核定草原承载力,优化草原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放牧单元实行合作经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以草定畜。扩大人工草地建设规模,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饲草供给,提高承载力。强化农牧民培训,提升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草原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行“牧繁农育、户繁场育”等生产模式,提高草原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草种业。健全草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开展草种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全市草种种质资源库、资源圃及原生境保护区为一体的草种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乡土草种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扩繁和推广适宜不同地区生态修复的草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青藏高原高寒乡土草种繁育体系,提高专业化生产和服务能力,提升草种自给率和商品率。培育发展草产业。对于半农半牧区,在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建立饲草和草种基地,逐步形成优质饲草和草种供给基地。在农区,因地制宜种植玉米、燕麦等饲草,推广饲草青贮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等饲料资源,建设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坚持走生态环境友好、产业优势突出、农牧民收入提高的草原绿色发展路子。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等市场化模式,发展高原草原生态旅游、草原康养等产业,培育青海草原生态特色旅游品牌。以家庭牧场、合作牧场、饲草基地等建立休闲康养场所,发展地方旅游康养产业。通过扶持民族手工业、生态产业、以工代赈等措施,转变发展方式,研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路径,发挥保护草原生态增收致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