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民和县】在希望的田野播种幸福
来源:    时间:2022年03月31日    

海东日报记者 李玉娇 郝志臻 报道

春风吹绿黄河岸,又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基地里生机盎然,沉睡的黄土地再次被春风唤醒,开始为耕耘在土地上的人们孕育收获。

“还是脚下的土地踩着踏实”

民和县古鄯镇菜子湾村的张建华今年一口气育了6个大棚的葱苗,大棚全部免费,他只管操心好苗子,等着葱苗长到20厘米出头,就把它们移栽到山头上自家的200亩地里。

在干旱山头种了一辈子玉米、小麦,这两年张建华种葱种出了名堂。年关一过,他就收拾大棚开始播种,这两日,10厘米左右的小葱苗已经冒出头,细软如嫩草,密密麻麻铺满整个大棚。他种的品种是“丰宝”,专门从上海的种子公司引进,成熟的葱个头能长到40厘米,最大的有9两重,口感略甜,很受市场欢迎。

去年张建华小心翼翼只种了一个棚,没想到国庆期间大葱价格“飘”了,批发价一度上了2.4元,但即便种得少卖得早,他也小赚了一把。“要是他不心急,留到国庆后出售,肯定还能多赚些呐!”民和县农业农村科技局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黎明一直很关注张建华的大葱。去年,为了支持张建华扩大大葱种植规模,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协调,免费将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基地里的6个大棚给他育苗。

大葱是家家户户每餐必备,需求量大,但在民和县种植户并不多。张建华起初只在家门口的地里留出10亩地种大葱,慢慢地扩展到30亩、50亩到如今的200亩。因为地理位置优势,他的葱主要发往甘肃省临夏、兰州等地,少部分发往本地市场。“临夏的老板都是1010吨地拉,去年大概卖了100吨。”张建华说,去年一年他种葱的纯收入就达到了20万元。

同村的马如斌看到种葱的前景不错,也跃跃欲试。今年,他跟着张建华一起种了100亩。马如斌之前一直四处打工,做铝合金门窗生意,如今,他又返回土地,跟着张建华起早贪黑育苗、拔草、浇水,等着收获的季节。为了增加销售渠道,他还申请了一个快手账号,取名“民和大葱哥”,赶着时髦做直播,推送大葱育苗、拔草、出售的视频,也吸引了不少客户通过网络联系他。

种葱投入小,一亩地5000元至6000元,技术要求也不高,既符合本地资源特点,又符合市场需求,村里很多人也动了心,目前张建华俩人已带动了10户农户种植大葱300余亩。

村民马如斌年轻、心思活,他打算再试种些黏玉米,和大葱种植时间岔开能多赚些钱。同时多带动些村民种大葱,自己当经纪人,提供葱苗、种子、技术、销售渠道,让山头上的乡亲们也跟着市场把种植搞起来。他说:“还是脚下的土地踩着踏实!”

“土地不会亏欠咱”

这边绿意盎然,而另一边朱红卫的大棚里,红艳艳的草莓令人垂涎,香甜的气味扑鼻。朱红卫在这里承包了10栋温棚,种了5栋草莓、5栋辣椒。草莓从今年元旦开始上市,已经摘了两三茬。春节期间是采摘高峰期,每天有20余拨游客专程来他的大棚里采摘,一个春节他就赚了2万元。

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撂下土地外出挣钱,朱红卫也随大流辗转果洛等地,心想靠挖虫草蹚出一条致富路。但终日背井离乡,收入总是不稳定。“不管社会咋发展,农业始终是事关吃饭的大事,只要多学技术多吃些苦,相信土地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带我致富!”朱红卫舍不得土地,挖了几年虫草还是决定回到家乡,重新拿起锄头回到地里,在家门口的黄土地上做起了文章。

种辣椒、种草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定了朱红卫用心在地头搞农业的信心。他守着这些大棚和黄土地,也终于收获了土地的馈赠。

“只要肯花心思,土地不会亏欠咱。”在朱红卫的眼里,土地就是农民的根,也永远回报每份辛勤付出,钱来的不快、也不多,但只要地在,付出就有收获,农民就有盼头,黄土地,总给人希望。

“我对农业有信心”

总堡乡三垣村的郭新志也深谙这个理,这几日他天天拿着小手电筒,弯着腰细细查看他的“宝贝”羊肚菌。一束灯光照过去,刚刚从泥土中冒出头的羊肚菌星星点点,依稀可辨。和其他种植基地相比,他大棚里的羊肚菌种植密度较高,一平方米地里有近4060余个小菌头冒出来。

3厘米以上的就安全了,这些刚冒头的还得好好盯着。”说起他的羊肚菌,郭新志很自豪。这些年,羊肚菌在省内多地试种成功,反季节羊肚菌种植前景广阔。他从去年8个棚扩种到今年的50个棚,这一大胆的规模扩张,源于对自己种植技术的自信。

“羊肚菌种植技术难度高,根部颜色变深说明温度低了,菌饼发黄说明湿度大,温度如果在5度以下就不行,不通风半个月就死光了。”郭新志研究这个“宝贝”七八年了,对羊肚菌生长习性了然于心。从去年开始,他就在挑战高原羊肚菌产量上下功夫。据他介绍,按照目前的长势,预计他种的羊肚菌亩均产量能达到300公斤至400公斤,最高能达到500公斤以上。鲜品按每公斤150元左右的市场价估算,亩均羊肚菌收入达5万元。

这两日,他的几个大棚陆续开始收菇,正好和内地种植户打了个时间差。他手机上有许多羊肚菌销售群,来自高原的反季节羊肚菌总是供不应求。接下来几个月,就是属于他丰收的季节。

“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我对农业很有信心!”和郭新志一样,这些年,民和县许多种植户埋头钻研起农业种植技术,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名、优、特、新品种,推进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让一个个大棚成为绿色田野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也生动诠释了颇具泥土气息的“大棚经济学”。目前,民和县蔬菜种植种类增加到7大类28120多个品种。

据张黎明介绍,借助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条件,民和县坚持设施农业和露天蔬菜两手抓,去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有56376亩,各类蔬菜总产量达12.21万吨,其中露地蔬菜产量11.41万吨,设施蔬菜产量0.8万吨,推动实现了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目标。

今年,民和县将按照“一园两地三区四产业”的发展思路,继续稳稳拎牢百姓“菜篮子”,也让更多农民通过种植业受益。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农业是根本。这些年,在全省农业大县民和县,一批农业技术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他们愿意回归乡村、田野,趴在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和土地为伴;他们细心播种、精心呵护,欣喜于每次出苗、成长和收获的瞬间;他们愿做土地里的“工匠”,踏踏实实耕耘,勤勤恳恳钻研,耐心等待花开花落,成就属于他们和黄土地的荣光。欣喜地看到:希望的田野上,农民大有可为!